成都东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以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聚焦数字技术与智能制造领域,依托东软集团在医疗大健康领域的优势,形成跨学科融合的特色方向。该专业通过工程技术与美学艺术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了覆盖设计理论、工具应用与实践创新的完整培养体系,旨在满足社会对复合型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毕业生不仅能在传统制造业发挥作用,还能在新兴科技领域展现潜力,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医疗、康养、健康领域为核心方向,强调培养具备创新品质与数字艺术表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TOPcares教学理念,学生需掌握从创意构思到产品原型制作的全流程能力,包括设计分析、AI工具应用及行业趋势研判。培养目标明确提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备文化底蕴与国际视野,同时能在工业产品设计、用户体验(UX)、智能设计等领域胜任多维度工作。
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
课程设置围绕设计原理、方法、工具、表现、案例五大模块展开,形成“基础+核心+实践”的立体结构:
- 基础课程:设计素描、效果图快速表现、设计构成
- 核心课程:产品概念设计、交互设计基础、材料与工艺
- 实践课程:校企合作项目实训、工作室原型制作、国际竞赛参与
教学特色体现为产教融合的深度实践:
- 校企双向指导: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联合授课,引入京东、B站等企业真实项目
- 工作室集群:5个专业实验室与29个跨学科工作室协同,以“课题制”替代传统课程,完成从设计到商业落地的全流程训练
- 竞赛驱动创新:学生团队累计获得德国iF奖、红点奖等国际奖项近百项,形成“以赛促学”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就业前景与行业竞争力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主要分布在三大领域:
- 先进制造业:汽车、高铁等工业产品的外观与结构设计
- 互联网科技企业:腾讯、阿里等公司的智能设计、IP开发与用户体验岗位
- 医疗健康产业:医疗器械创新设计、康养产品研发
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在医疗健康产品设计方向形成差异化优势,依托东软集团资源,学生可深度参与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合作项目。近五年毕业生中,约15%进入上海交大、西南交大等名校攻读硕士,另有部分学生自主创业,孵化出初具规模的文创品牌。
师资力量与教学保障
专业组建了由黄涛教授(四川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领衔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6%,硕士及以上学历达100%。师资建设呈现两大特征:
- 产业经验导向:教师主持省级课题超11项,拥有30余项国家专利与版权,主导完成世界科幻大会展馆等大型项目
- 国际化学缘结构:教师毕业于德国亚琛应用科技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院校,引入德国包豪斯设计理念与日本精益设计方法,形成多元教学视角
通过“强师工程”计划,学院建立起老中青结合的梯队结构,确保教学理念既能传承经典设计理论,又能快速响应智能设计时代的技术变革。这种师资配置为学生在AI工具应用、虚拟现实设计等前沿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