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师范大学的翻译专业依托外国语学院深厚的办学积淀,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16年开始招生,在十多年发展中构建了"语言基础+翻译技能+文化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框架,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和多元化实践平台,致力于培养兼具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翻译实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作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其建设成果在区域外语人才培养中具有示范意义。
在专业定位与学科架构方面,翻译专业以文学学士学位为培养基准,构建了"本硕贯通"的发展路径。专业设置紧扣国家对外话语体系构建需求,将英汉双语转换能力与翻译技术应用作为核心培养目标。学院依托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优势,形成"翻译本科→翻译专硕"的衔接通道,与英语师范专业形成"一体两翼"的学科格局。这种架构既保持传统语言学科优势,又对接人工智能时代翻译行业发展需求。
课程体系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夯实语言基础的基础英语(19.5学分,312学时)和现代汉语课程;二是强化翻译实务的英汉笔译、交替传译等核心课程;三是融入前沿技术的翻译技术特色课程,培养学生运用CAT工具和语料库的能力。特别设置的《英汉名译赏析》课程通过对比分析文学经典译本,提升学生的翻译审美能力和文化批判意识,这种"技艺并重"的课程设计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独创性。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三习联动"机制:通过见习-研习-实习的阶梯式培养,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学院建有同声传译训练室和笔译实验室等9间专业实验室,与宁夏外事办、中国日报社等单位共建4个实践基地,实施"双导师制"指导模式。学生定期参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风采大赛,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中深化国家话语译介能力。2023年数据显示,该专业学生参与国际会议同传服务达20余场次,体现出显著的实践育人成效。
在师资与教学资源方面,学院汇聚了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其中外籍教师7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66%。教师团队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开发课程思政案例53份,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版本融入翻译教学。教学资源建设突出数字化特色,拥有14000册外文原版书籍和40余种专业期刊,自主研发的翻译语料库收录百万级双语平行文本,为学术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人才培养质量在就业市场得到验证,历年就业率保持90%以上。毕业生不仅服务于基础教育领域,更在政府外事部门、跨国企业等展现专业优势。典型案例包括参与"青雁护苗"涉外法律援助项目的马宗梅,以及在国际经贸洽谈会担任首席译员的毕业生群体。这种培养成效得益于学院始终坚持的"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育人原则,将家国情怀培育贯穿于翻译人才培养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