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于2022年获批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23年正式招生,成为广西较早布局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校之一。该专业依托"师范+科技"学科体系,聚焦"AI+教育""AI+产业"交叉融合,以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近年来,学校通过成立人工智能学院(2024年)、建设智能教学实验室、深化校企合作等举措,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多维融合。专业核心课程分为三个层次:
- 基础理论层:包括《人工智能哲学基础与伦理》《机器学习》等,强化认知科学与算法原理根基
- 技术应用层:设置《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课程,衔接机器视觉、智能控制等产业需求
- 交叉实践层:开发《AI+学科》校本课程,在智慧农业实验基地开展农作物智能监测实践,与上汽通用五菱共建自动驾驶算法研究项目。
产教协同机制贯穿培养全过程。学校与中科曙光共建大数据实验中心,运用DeepSeek私有大模型开展教育数据分析;与柳州汽车产业学院联合培养"AI+车辆工程"人才,在机器视觉识别、车联网等领域建立定向输送通道。2024年与柳州市东环路小学共建AI教学辅助系统,师范生可参与沉浸式学习场景开发,实现从技术研发到教育应用的闭环训练。
教学资源建设凸显智能化特征。投入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与智慧化书法技能实验室,配置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温湿度精准调节。在甘蔗病虫害识别、瑶药种苗培育等项目中,学生通过传感器网络采集数据,运用深度学习算法构建农业决策模型。这种"真实场景+智能技术"的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与产业痛点深度对接。
就业导向聚焦区域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方案紧密衔接桂中地区产业升级,毕业生可在智能客服系统开发、农业大数据平台运维、基础教育AI课程设计等领域就业。近三年数据显示,超过60%的实践课程学分来自来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北斗天宇航天科技等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这种"在地化"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了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
未来,学校计划动态调整蔗糖产业智能分析、汽车制造流程优化等特色课程模块,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科研生态。通过引进高层次AI研发团队、开发连贯性校本课程体系,力争成为辐射西南地区的人工智能教育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