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师范)专业作为安徽省最早设立的历史学科之一,自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时期便扎根于徽州文化的沃土,历经90余年发展积淀,形成了“师范底色与学科特色双轮驱动”的育人体系。该专业不仅是安徽省历史学科教育的标杆,更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称号彰显其在全国师范教育领域的竞争力。依托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等高端平台,专业构建起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培养链条,为历史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学科建设与师资力量构成该专业的核心优势。学院现有64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5人,博士占比高达96.8%。师资队伍中包含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级人才7人次,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0人次。特别在徽学研究、科举制度史、新四军红色文化等方向形成特色研究团队,近十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9项,出版著作超百部。这种学术底蕴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得《中国古代史》等核心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构建起覆盖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理论等领域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机制呈现三大创新维度:
- 师范认证体系:建立OBE教育理念下的持续改进机制,通过“三三制”培养模式实现本科生导师制与教育实践的无缝衔接。大二开始配备科研导师,大三对接实习指导教师,大四衔接论文导师,形成贯穿全程的成长链条。
- 实践教学网络:创设安徽省历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联合芜湖市博物馆等7家单位搭建实践平台,每年举办全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与本科生科研论文大赛。2024届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达39.42%,其中超60%进入“双一流”高校。
- 第二课堂体系:开展“历史文化街”“徽学宣讲营”等品牌活动,将学术训练融入文化传播。学生在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累计获一等奖7项,形成“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
课程设置与教学资源体现历史学与教育学的深度融合。专业核心课程包含《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历史教学论》三大模块,配套《史学论文写作》《专业考察》等实践环节。特别注重学科交叉能力培养,通过“西方古典文明导论”“国际关系理论”等课程拓展全球视野。教学资源方面,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安徽省智库安徽文化发展研究院,为学生提供接触前沿研究的通道。
就业前景与发展路径呈现多元化特征。近三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其中超1/3入职长三角地区重点中学,40%选择考研深造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职业发展通道涵盖基础教育、文博管理、公务员等领域,杰出校友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省级特级教师等。学院通过“中学名师工作坊”实现高校与基础教育深度联动,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