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学院作为滇东北地区唯一本科院校,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工程。这所扎根乌蒙山区的高校,依托独特的地理人文资源,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建设到全校范围的课程思政改革,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到服务地方脱贫攻坚,昭通学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育人全过程,构建起富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该校形成了“必修+选修+实践”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课程网络。作为主阵地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8门核心课程,严格执行国家统编教材使用规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校创造性开发了“行走的思政课”,将课堂延伸至扎西会议旧址、乌蒙回旋战遗址等508个红色教育基地,通过重走长征路、革命遗址现场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理论认知。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课堂边界,使红色基因传承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机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育人品牌。
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出“引培结合、专兼互补”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8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7.5%,硕博学历达81%,同时聘请12名中学教师担任实践导师。学院实施“青蓝工程”,通过教学竞赛、集体备课、校际共建等机制提升教师素养,近年来在省级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特别在课程思政改革中,要求全体教师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如文学专业融入野草文学奖创作实践,农学专业结合高原特色农产品研究开展科技支农,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校园文化构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浸润式教育。学校连续举办五届姜亮夫大讲坛和野草文学奖系列讲座,邀请莫言、雷平阳等作家驻校交流,将文学创作与思想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民族文化节、礼仪大赛、经典诵读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生活。更创新性地在省耕国学文化公园开设思政课堂,借助青铜器、碑刻等文物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艺术审美中领悟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育人模式,成功培育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鲁迅文学奖等殊荣的优秀师生典型。
服务地方发展方面,昭通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脱贫攻坚战略紧密结合。3000余名师范生赴560所中小学顶岗支教,科技支农团队深入田间指导食用菌种植技术,文艺宣讲团开展“三下乡”惠民演出。在挂钩帮扶镇雄县过程中,师生参与饮水工程、玫瑰产业等项目,把论文写在乌蒙大地上。这种实践育人机制,不仅培养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更直接助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知信行统一”的价值追求。
面对新时代要求,昭通学院正以“三全育人”理念深化教育改革。通过建立“八支队伍进课堂”机制,汇聚党政干部、专业教师、辅导员等育人合力;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发线上思政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全天候覆盖;创新实施“夜校读书班”“云端党课”等学习形式,确保主题教育全员参与。这些探索彰显了边疆高校在守正创新中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智慧,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建设者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