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职业技术学院的民族传统技艺(风筝方向)专业,作为国内首个将风筝技艺纳入高职教育体系的特色专业,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的双重使命。该专业以河北安次区调河头镇第什里村——中国宫廷风筝发源地为实践基地,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合作、融合现代设计理念,构建起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职业教育相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为风筝文化的活态传承注入新动能。
在培养体系上,专业以“传承+创新”为核心理念。课程设置既包含《中外美术史》《风筝发展史论》等理论课程,也涵盖扎、糊、绘、放四艺的实训模块。学生需掌握200余种宫廷风筝画谱与70多种扎糊口诀,同时学习平面设计、现代造型艺术等现代技艺,实现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例如,学生作品既保留沙燕、盘鹰等经典造型,又融入航天主题等时代元素,如刘志江团队制作的“中国空间站主题风筝”便成为现象级文化传播案例。
师资力量上,专业采取“大师引领+校企协同”模式。省级非遗传承人赵艳强、潍坊风筝第四代传人刘志江等行业导师深度参与教学,在飞鹞斋非遗工坊等实训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刘志江提出的“有效传承”理念,通过公益培训、体验讲座等方式,推动风筝技艺从校园走向社会。目前专业已培养约30名学生,其中20级学生多来自本专业,形成稳定的传承梯队。
创新实践层面,专业构建了“产学研展”一体化平台。一方面,与第什里风筝小镇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如沙燕风筝礼盒年销量超万件;另一方面,通过承办全国风筝锦标赛、参与央视直播等活动提升影响力。学生不仅能在廊坊国际风筝节等赛事中竞技,还可参与香河县荷花书画展览义拍等跨界项目,拓展技艺应用场景。
该专业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推动乡村振兴,第什里村通过风筝产业实现文旅融合,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二是促进非遗国际化,作品曾赴美国、匈牙利等十余国展览;三是创新教育模式,2024年中国风筝协会调研后,计划联合开展裁判员培训、动漫IP开发等项目,进一步打通传统技艺与当代产业的连接通道。这种以技艺为根、以创新为翼的培养路径,为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传承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