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师范学院在化学(教师教育)领域的建设与发展中,注重将学科专业能力与师范教育素养相结合,通过多维度支持体系培养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师资人才。学院不仅强调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更重视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依托辅导员队伍和人才引进政策,构建起覆盖学生成长全周期的培养模式。以下从师资力量、学生支持、实践路径及发展保障等方面展开分析。
在师资建设与教育理念层面,化学学院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与优化教师结构强化教学实力。例如,学院辅导员宋铃铃作为学生工作的核心成员,负责学生党支部、团委及就业指导,覆盖294名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成长需求。学校2025年发布的招聘公告显示,化学学科相关岗位纳入高级人才引进计划,并提供15万元安家费、每月最高3000元的博士绩效补贴等优厚待遇,凸显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这种“引育并举”的策略,既保障了教学团队的专业性,也为师范生培养提供了稳定的师资基础。
学生成长支持体系是化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另一亮点。学院辅导员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思想引领、学业辅导和心理关怀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例如,优秀辅导员杨晰雯等人通过“倾听学生心声”“解决学业与生活困惑”等实践,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管理。这种全员育人的模式,使师范生不仅能夯实化学学科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意识与沟通能力。
从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来看,该专业构建了立体化的训练体系:
- 教育实习:依托学校与地方中小学的合作关系,安排师范生进行教学观摩与课堂实操
- 科研创新:鼓励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如化学学院教师主持的“723党建工作格局”等跨学科实践
- 竞赛指导:参考生命科学学院张宝玖等教师在创新大赛中的指导经验,提升学生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这种“理论—实践—反思”的循环模式,有效强化了师范生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
在职业发展保障方面,学校通过制度设计为化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铺就成长通道。就业指导被纳入辅导员核心职责,宋铃铃等教师通过专业化服务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招聘政策中“40周岁以下优先”“应届毕业生无年龄限制”等条款,则为毕业生进入教育系统创造了有利条件。数据显示,学校近年来通过类似支持体系,已培养出朱纯宇等兼具“为学、为事、为人”素养的教师典范。
通化师范学院化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实质上是学科建设与师范特色深度融合的成果。从师资引进到学生培养,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学院通过系统化设计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回应了基础教育改革对化学教师的新要求,也为区域教育发展输送了兼具专业深度与教育热忱的优质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