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江苏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立足长三角区域发展需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专业深度融合数学、自然科学与工程基础,注重解决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同时依托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形成了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以下从培养体系、课程结构、就业前景等多维度解析其专业建设特色。
在培养目标与定位上,该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明确毕业生应具备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开发、部署及项目管理的核心能力。通过分解毕业要求指标点,构建了覆盖数学建模、电子电路设计、嵌入式开发等领域的课程体系,例如数据结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核心课程支撑学生掌握全链条技术能力。同时,引入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需求同步。
课程体系与实践环节强调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课程设计遵循“理论+实践”双轨制,每学期设置专项实训项目,例如在真实企业场景中完成物联网应用开发,强化工具使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涵盖课内实验、工程实训、创新竞赛等多层次,例如与中兴通讯、江苏北斗莱特等企业共建实验室,学生可参与工业物联网、智能家居等实际项目开发,实现“校内学习—企业就业”无缝对接。
从就业竞争力看,该专业毕业生在高质量就业竞争指数、月收入及就业满意度等指标上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约90%的毕业生扎根长三角地区,就业领域覆盖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热门行业,岗位涉及物联网系统开发、嵌入式设计、项目管理等。近三年考研升学率稳定在20%-25%,部分学生进入双一流高校或海外名校深造,例如日本富山大学硕博连读项目。
师资与科研支撑方面,专业教师团队博士化率达85.7%,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常州市社会发展项目等科研课题,年均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合同额超500万元。通过“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建设,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例如带领学生赴中车戚墅堰机车公司开展生产认知实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形成“物联网+服务”的创新育人模式。
总体而言,常州工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工程能力导向及区域产业适配三大策略,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其课程体系紧密对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毕业生既能胜任技术岗位,又可向跨领域管理角色延伸,为长三角物联网产业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