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学院作为贵州省属本科院校,其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文学院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师范教育特色,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自1978年开设以来,始终以服务基础教育为核心目标,融合传统学科优势与现代教育理念,形成了覆盖语言、文学、文化、教育四大领域的课程结构。随着学科建设的持续推进,其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及就业竞争力均展现出独特优势,成为贵州省内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导向。学生不仅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等基础理论,还需通过写作、语文课程论等课程强化教学技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师范类方向强调教师职业素养培育,设置了"三字一画"(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等传统师范技能训练,并通过"国学通识教育"系列讲座拓展文化视野。这种"理论+实践"的双轨培养模式,使学生既能胜任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可在新闻出版、文化宣传等领域发挥专长。
专业课程体系呈现"双主线交叉"特征:
- 语言文学核心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文学史论课程,以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语言学课程
- 教育教学模块:涵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师范类课程,配合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
这种课程结构既保证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突出了师范教育的应用性。相较于普通综合类院校,其课程设置更注重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例如在文学鉴赏课程中融入中小学课文案例分析。
师资团队建设方面,文学院现有62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27.4%。团队中包括3位省级教学名师,承担过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形成古代文学、文艺学、语言学三个优势学科方向。特别在贵州民族审美文化研究领域,依托"贵州民族审美文化研究所"平台,教师团队已出版10余部地域文化研究专著,将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教学内容。
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递进层次:
- 基础技能层:通过普通话及口语艺术实训室开展语言表达训练
- 专业应用层:利用高清演播实验室进行文学创作与传媒实践
- 综合实践层:组织学生参与泰国等国家的汉语教学实习
这种"实训—创作—国际交流"的立体化实践路径,使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近三年约60%毕业生进入教育系统,15%任职于政府机关或文化传媒机构,部分学生通过"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实现海外就业。
在学科建设层面,该专业拥有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和省级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平台支持。其建立的"贵州语文教育研究所"定期开展基础教育调研,确保人才培养与中小学语文教改同步。值得关注的是,学院主办的《文化论丛》《行知学刊》两本学术期刊,为学生提供了论文发表与学术交流的专属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