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双重驱动下,海口经济学院作为海南省金融科技应用专业排名首位的院校,通过"产教融合+数字赋能"的创新模式,培养具有区块链搭链和智能合约编写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校依托金融服务产学研基地建设,将Python语言基础与应用和人工智能概论等前沿课程融入教学体系,构建起覆盖"理论学习-场景实训-产业实践"的全链条培养机制,其毕业生在金融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等领域展现出的实践能力,已成为支撑区域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专业定位精准对接自贸港需求,形成"双核驱动"培养架构。以金融科技合规实务和区块链金融为核心课程,重点培育学生数字化技能与风险管理能力。培养方案突出三个维度:一是夯实经济学基础与金融学基础理论框架;二是强化金融科技产品设计与用户运营的实践能力;三是建立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与证券从业资格双证书体系。这种"理论筑基+技能强化+资格认证"的三位一体架构,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金融科技企业的产品类、运营类、营销类岗位需求。
课程体系创新体现在四大模块的有机衔接。基础模块设置会计基础与实务与经济法课程,构建财务合规认知;技术模块通过Python语言实现金融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应用模块开设金融科技营销和金融科技用户运营等场景化课程;创新模块则引入智能合约编写实训项目。特别在区块链技术教学中,采用"理论讲授-代码编写-链上操作"的三阶段教学法,学生需完成从搭建私有链到部署智能合约的全流程实践,这种基于真实业务场景的项目制学习显著提升技术转化能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突破传统教学边界。该校与同花顺公司共建的产学协同育人项目,形成"四基地一平台"的实践体系:金融实践教学改革示范基地承担仿真实训,金融综合技能竞赛平台对接全国性赛事,师资继续教育基地引入企业导师,人才培养基地实施订单式培养。在跨境保理等典型项目中,学生需运用哈希算法完成区块链存证系统开发,这种"真题真做"模式使实践课时占比达40%,实现教学与产业需求的"零时差"对接。
职业发展通道构建"双元支撑"体系。毕业生可在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金融部或金融科技企业的产品研发中心双向选择,职业路径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岗位适配度高,80%以上学生通过金融大数据分析实训获得企业认可;二是技术迭代能力强,依托人工智能概论课程建立的机器学习基础,可快速适应AIGC等新技术场景;三是区域服务特色鲜明,针对自贸港离岸金融和跨境支付等创新业务,专门设置金融科技合规实务课程模块,培养既懂国际规则又掌握本土实践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