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国家"双碳"战略需求,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广东省首批新工科建设专业,该专业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形成了"重特色、强实践、突技能"的办学特色,毕业生在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行业就业率高达98%。专业通过产教融合创新班与龙头企业共建课程体系,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培养能解决新能源系统规划、设计与运维难题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课程设置以能源转换与利用技术为核心,构建"基础-应用-创新"三层级知识体系。新能源工学基础和电力系统分析奠定学科根基,风力发电技术与太阳能利用技术聚焦可再生能源开发,现代节能减排技术和储能技术则强化环保实践能力。实践环节通过光伏发电系统创新实训和虚拟电力设计院实操,将理论转化为工程应用能力,校内输电线路实训基地更是全国高校首创的实践平台。
就业方向覆盖新能源全产业链,毕业生可进入国家电投集团、中国大唐新能源等央企从事技术研发,或在广东电网、晶科电力科技等企业担任项目工程师。数据显示,80%毕业生服务于大湾区新能源与电力行业,部分通过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实现学历进阶。专业还特别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近五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5项,形成"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
校企深度合作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与广州发展新能源共建产教融合创新班,与71家电力企业建立实习就业双基地。企业工程师参与智能电网技术等课程教学,学生可参与屋顶光伏电站等真实项目运维,这种"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工程素养显著提升。合作单位包含广东省储能龙头广州智光电气,为学生提供氢能利用技术等前沿领域实践机会。
学科建设方面,专业所属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是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拥有协调新能源的数字电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省级科研平台。师资队伍中65名专任教师包含7名教授和19名博士,40%教师来自南方电网等企业,形成"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双轨制教学团队。这种"学术研究-产业应用"双向互哺机制,使专业在新型配电网技术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为行业输送了大批能应对能源转型挑战的实战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