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的生物育种科学专业作为新农科交叉领域的代表性学科,依托学校深厚的农业科研积淀与多学科融合优势,构建了覆盖基础理论、前沿技术与产业应用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智能育种技术为核心,致力于培养能够应对种业“卡脖子”难题的创新人才。在课程设计上,既注重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又结合生物信息学、基因编辑等现代技术,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深度融合传统育种与生物技术,核心课程包括:
- 基因工程学与细胞工程学,强化学生对基因操作和细胞层面育种技术的掌握;
- 现代动植物育种学,结合基因组编辑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前沿方法;
- 生物统计学与生物信息学,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育种策略;
- 实验课程如生物育种综合实验,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此外,专业还开设作物田间技术、种子学等应用型课程,确保学生具备全产业链视角。
在科研平台方面,吉林农业大学拥有国家级实验室与创新中心,包括与农业农村部共建的科研基地及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吉林研究院。学校在玉米抗逆育种、苜蓿新品种培育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例如徐博教授团队研发的“吉苜1号”紫花苜蓿,展现了从种质创新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能力。同时,学校通过菌物学院(国内首家)推动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的交叉融合,为特色作物研究提供支撑。
师资力量汇聚了跨学科专家团队,如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李海燕教授,其在大豆抗逆基因调控与油体生物反应器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关淑艳教授团队在玉米基因组编辑与抗逆种质创制方面成果显著。这些学者不仅承担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还通过“本硕博连读”机制培养高层次人才,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实践培养强调校企合作与田间实训,学生可参与智能农机装备研发、盐碱地改良等实际项目。例如,依托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胶州、平度基地),学生直接接触作物育种、生产加工等环节。就业方向上,毕业生既可进入隆平高科等种业企业从事研发,也能在科研院所推动分子设计育种等技术落地,或通过深造成为学科交叉型科学家。
未来,该专业将进一步整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探索多组学联合分析与表型组学在育种中的应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可持续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