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艺术学院作为国内较早开设表演(二人台表演)本科专业的高校,始终致力于传承与发展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6年专业设立以来,其以“地方性应用型本科艺术院校”为定位,构建了融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培养体系。专业依托戏曲基本功训练与剧目舞台实践两大核心模块,结合三结合师资团队(高校教师、专业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的独特优势,为蒙、晋、陕、冀、宁等地区输送了近300名专业人才。在2025年招生中,该专业计划面向全国招收18人,通过省际联考选拔具备扎实戏曲功底与文化素养的学生。
一、专业定位与核心培养目标
表演(二人台表演)专业以“地方戏曲本科教育”为根基,旨在培养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创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涵盖戏曲基本功训练、剧目舞台实践、二人台音乐概论等核心课程,强化学生对角色意识能力和音乐表现力的掌握。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与舞台联动”,例如通过早功训练(如踢腿、吊嗓、念白)磨炼基本功,同时以经典剧目排演(如《折箭教子》《阳光彩虹》)提升综合表演能力。专业还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转化,例如在剧目创作中引入现代题材《北梁》《圆梦》,拓展二人台艺术的表现边界。
二、招生选拔与考核机制
2025年该专业招生采用省际联考模式,考试分为表演基础(150分)与剧目片段(150分)两个科目:
- 表演基础包含三项考核:
- 自备稿件:从二人台剧目念白、呱嘴等类型中选择,考察语言表现力;
- 自备小品:通过即兴或预设情境测试结构能力;
- 形体基本功:涵盖戏曲身段、蒙古舞等,评估身体协调性。
- 剧目片段侧重声乐与器乐能力:
- 声乐演唱:可选二人台民歌、山曲等地域性曲种;
- 器乐演奏:限定扬琴或笛子,要求精准把控音高与节奏。
录取时以专业成绩优先,文化课需达生源地最低控制线,同分情况下比较文化课比值(文化分/普通类本科线)及语文、外语、数学单科成绩。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专业师资汇聚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与业界领军人物,例如:
- 霍伴柱(国家一级演员):主导《剧目舞台实践》课程,参与编纂《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
- 张玉兰(自治区非遗传承人):以《走西口》《方四姐》等经典剧目教学提升学生舞台感染力;
- 彭关心(“梅花奖”得主):通过《黄土谣》等作品指导学生声乐技巧与情感表达。此外,学院与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二人台艺术团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全国戏剧“娜仁花”奖大赛等高端赛事的实践平台。
四、就业方向与社会影响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省级文艺院团、乌兰牧骑及文化管理机构,部分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研究。数据显示,其就业率超90%,考研升学率达15%。专业影响力通过师徒传承计划进一步扩大,例如武利平(第十九届“梅花奖”得主)带领弟子参与“艺苑撷英”戏曲展演,推动二人台艺术走向全国。未来,随着非遗保护政策的深化与地方文化振兴需求,该专业将继续发挥“传承枢纽”作用,为中华戏曲生态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