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首个系统性开展教学科研的科教融合新型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依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等12家顶尖科研院所的联合支撑,构建了独特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以模式识别与机器感知、智能机器人、复杂系统智能等前沿方向为教研核心,配备59位含3位院士、14位国家特聘专家的师资团队,在2025年非全日制硕士招生中推出120人规模的培养计划。这种院所协同模式突破传统学科界限,通过课程设置、科研实践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联动,为人工智能领域输送兼具理论深度与技术突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科体系构建体现三大特色:首先在课程设计上形成"强基础+重交叉"框架,本科阶段设置数学与统计学基础(如离散数学、人工智能数学基础)、工程科学基础(含自动控制原理、数字电路)等五类专业必修课,同时开设语言与知识处理、智能机器人等方向性选修课。研究生培养则细分出机器学习算法优化、多模态感知系统等前沿领域,专业课考核融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真实项目数据。其次实施"三段式"培养:大一配备学业导师夯实通识基础,大二主修导师引导专业深耕,大三通过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开展课题攻关。
人才培养机制凸显四个创新维度:
- 双班主任制:科学家班主任与青年学者形成传帮带体系
- 多模态实践平台:整合智能人机交互实验室与无人机集群控制系统等19个国家级实验平台
- 产业协同项目:与阿里巴巴、华为联合设立AI芯片设计、医疗影像分析等产教融合课程
- 国际前沿追踪:定期举办IEEE人工智能峰会,邀请DeepMind首席科学家等开展学术对谈
在科研攻关方向上,学院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布局五大领域:自主智能系统方向突破群体无人机协同算法,在2024年国际机器人大赛中实现动态环境下的自主决策;类脑计算团队开发出仿生脉冲神经网络芯片,能效能比达传统架构的8.3倍;医疗AI方向构建的眼底病变诊断系统已在301医院投入使用,准确率提升至97.6%。这些成果得益于"理论-技术-应用"全链条研发模式,学生从大二即参与导师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面对人工智能伦理与技术安全的全球性挑战,学院率先开设AI伦理与治理必修模块,将《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验证》等课程纳入学分体系。在2025级培养方案中特别增设量子机器学习、神经符号系统等交叉课程,推动学生建立科技向善的价值认知。这种兼具学术前瞻性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理念,正塑造着既能攻克"卡脖子"难题、又深谙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一代AI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