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外国语学院于2025年3月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标志着该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战略性布局。作为广西唯一独立建制的外语类本科高校,学院依托东盟语言学科优势,构建“AI+外语”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响应自治区“人工智能+”战略。通过深度融合越南语、泰语等小语种教学,学院致力于培养精通AI技术与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服务区域数字经济与“一带一路”建设。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优化了“外语+专业”的学科布局,也为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学科建设层面,学院以交叉融合为核心策略。依托2022年获批的自治区新工科项目,人工智能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学科协同创新,形成涵盖智能软件开发、跨境场景应用、AI安全治理的全链条培养体系。课程设置上,除了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核心课程,还开设智能语音处理、跨境人机交互等特色方向,并将于2025年秋季学期起面向全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推动跨学科能力培养。
国际化是专业的突出亮点。学院与东盟国家高校共建跨境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开展多语种智能翻译系统研发、跨境电商智能客服平台等项目。目前学校已与70余所东盟高校建立合作,累计输送超5000名学生赴东盟交流。例如,3.5+0.5本硕连读项目允许学生赴韩国木浦大学等院校深造,实现技术能力与跨文化沟通素养的双重提升。这种布局与广西“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中提出的千亿产值目标形成深度呼应。
教学实践环节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学院构建了“专业融合、校企融合、创新创业融合”的培养模式,通过深度思考版DeepSeek大模型等智慧校园工具,赋能个性化学习与科研创新。例如,AI助手可为师生提供课程推荐、学习进度分析及实时答疑,而AI办公助手能优化行政流程,辅助完成教案编写、报告生成等任务。学生团队已在广西大学生人工智能设计大赛、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等赛事中斩获金奖,体现实践教学成果。
就业前景方面,专业定位覆盖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智能、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毕业生可从事技术研发、教学科研或跨境场景应用。学校91%以上的本科就业率与“中国民办大学国际化竞争力排行榜全国第一”的殊荣,印证了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学院正通过“新增6个学院+1个更名学院”的机构改革,进一步整合资源,为人工智能与外语、商务等传统专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体系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