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工科专业,2022年通过教育部备案,聚焦“双碳”战略目标,构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能源转化与储存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主干学科,该专业整合全校教学科研资源,形成以化学储能为特色、覆盖储能系统设计与安全管理的课程结构。教师团队由17名全博士学位的教师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全部具备全英文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国际化视野。专业设置强调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通过储能系统仿真实践等实践环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注重多学科知识整合与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学生需掌握热科学基础、储能原理、储氢技术等核心课程,同时通过电子技能训练Ⅱ、储能电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强化应用能力。课程体系涵盖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电化学基础等学科,形成“理论-实验-设计”三维培养路径。毕业要求中明确提出学生需具备储能系统规划与设备研发能力,并通过学分分配表与毕业要求实现矩阵量化考核标准,确保知识掌握的系统性与深度。
实践教学是该专业的突出特色,集中实践环节占比超过总学分的25%。例如:
- 燃料电池课程设计与储能系统仿真实践要求学生运用SolidWorks、MATLAB等工具完成系统建模;
- 生产实习覆盖电力、化工等行业头部企业,强化工程现场认知;
-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设置准入机制,仅允许完成前三学年课程的学生参与,确保研究质量。实验室资源方面,学校开放超4000平方米科研平台与5000万元先进设备,支持本科生参与储氢材料开发等科研项目,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就业与升学路径体现专业竞争力,近五年毕业生深造率超50%,可进入能源电力企业、科研院所从事储能系统研发,或攻读动力工程、材料科学等方向硕博学位。职业发展覆盖储能电站规划、能源转化工艺优化、新型储能材料开发等领域。为提升综合素质,学生需完成8个通识教育选修学分与6个第二课堂学分,其中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类课程被列为必修模块,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的国际化与创新导向通过全英文课程群与前沿微课体系实现。学生在第5-7学期需选修储能技术前沿微课程,内容涵盖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兴领域。能源环境工程等交叉课程引入哈佛大学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大学生能源创新竞赛。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不仅能胜任传统能源行业岗位,更能适应氢能经济、智能电网等未来产业需求,成为推动能源变革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