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是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前身可追溯至1999年设立的展示艺术设计专业。经过二十余年发展,该专业以“艺科融合”为核心,构建了面向数字体验经济时代的跨学科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系统整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专业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优势,通过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教学模式,成为国内艺术与科技交叉领域的标杆。
专业定位与特色
本专业聚焦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虚拟成像(AR/VR/MR)等前沿科技领域,以系统观整合艺术与科技资源,探索设计创新效能。其特色体现在三方面:
- 跨学科融合:课程涵盖艺术学、工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基础与思维”“媒介与交互”等五大教学板块;
- 实践导向: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VIVO用户体验设计、阿里云智能制造系统设计等校企工作坊;
- 国际化布局:引进Andrea Nanetti等国际数字人文专家,推动“工程历史记忆”等全球性研究项目落地。
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
专业采用“理论—实验—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架构,总学分达196学分,课程设计强调系统逻辑与技术创新:
- 核心课程:包含系统素描、编程语言(Arduino)、智能服务设计等,注重技术工具与艺术表达的衔接;
- 实验教学:依托人因工程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完成数据采集、场景搭建等实操训练;
- 项目制学习:通过思辨设计工作坊、国际联合设计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产业问题的能力。
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专业师资团队由教授3人、副教授6人及博士8人组成,学缘结构覆盖艺术学、工学、交叉学科,并拥有海外学习经历全覆盖的国际化背景。教学资源亮点包括:
- “双师型”团队:教师兼具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经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发表SCI/EI论文14篇;
- 实验平台:配备设计技能教育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视觉营销实验室,支持数字媒体、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实验;
- 国际协作网络: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等40余所院校建立合作,引入区块链认证、量子模拟技术等尖端研究工具。
教学成果与社会影响
近三年学生获德国红点奖、IF设计奖等国际奖项10项,全国美展入选作品7件,并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斩获省级一等奖。毕业生广泛就职于科技文创、数字交互、展览策划等领域,就业率常年保持高位。专业通过产学研联动,与南汉二陵博物馆、广交会广告公司等机构建立共创机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艺术科技融合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