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学院的物理学(师范类)专业自1978年办学以来,扎根地方教育需求,历经40余年发展,已成为该校重点建设的校级一流专业。作为广西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该专业以“立足河池、服务广西”为定位,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师范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2024年已进入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阶段。其办学成果不仅体现在扎实的学科基础建设上,更通过持续优化的课程体系与产学研融合路径,为地方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方面,该专业聚焦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同时拓展科研与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设计强调现代教育理念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双重构建,培养目标涵盖三大维度:一是掌握力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基础学科知识;二是熟练运用数学物理方法、理论物理概论等工具性课程;三是通过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类课程塑造教学实践能力。这种“学科+教育+创新”的三维模式,使毕业生既能胜任中学物理教学,也可在科研机构或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工作。
课程体系呈现“基础夯实、层次递进、实践强化”的特点:
- 主干课程包含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基础学科;
- 理论深化模块设置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四大力学课程;
- 应用拓展方向开设固体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等交叉学科课程;
- 师范技能训练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师范生技能竞赛等实践环节落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力学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凸显其在专业建设中的标杆地位。
师资力量方面,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高级职称占比达69%,并引进高校银龄教师2人强化教学经验传承。团队中拥有博士及在读博士4人,外聘行业兼职教授5人,形成“学术研究+基础教育+产业实践”的多元师资结构。这种配置既保障了理论教学深度,又通过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强化应用导向。
教学资源的硬件投入为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强力支撑:
- 实验室总面积超900平方米,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实验等8类基础实验室;
- 教学设备总值达1000万元,配备电子设计制作、智能机器人开发等开放创新平台;
- 与地方企业共建电子工程科技创新基地,年均300余名学生参与项目开发。近年来学生在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大学生物理实验比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印证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成效。
就业前景数据显示,该专业近五年初次就业率90%,最终就业率95%,其中85%毕业生进入教育系统,涵盖中小学、中高职院校等层级。约10%选择继续深造,部分学生进入光学研究院、京东方科技集团等技术型企业。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0%,反映出人才培养与区域需求的契合度。值得关注的是,课程设置的强理论性使部分学生面临学习挑战,但也为考研升学奠定基础,近年出现博士升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