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立足人工智能产业前沿,依托新工科产业学院的跨学科平台,形成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以培养掌握人工智能核心知识体系、具备工程伦理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协同的"双导师制"和"项目式教学",构建起覆盖智能系统设计、开发到应用的全链条培养体系。自2016年设立以来,已建成10个省级科研平台和5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
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构建了"基础理论+专业核心+实践创新"的三层架构。主干课程包括人工智能原理、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理论模块,同时设置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课程。实践环节采用"四步递进"培养法:
- 基础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验证性实验)
- 综合实训(校企共建智能感知系统开发)
- 创新项目(参与教师团队的纵向科研项目)
- 产业实践(在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实训基地完成毕业设计)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智能机器人、智能医疗等真实应用场景。
师资队伍采用"双师型"结构,校内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占比36%,企业导师占比达53%。教学团队包含省级C类人才2人,福建省优秀教师1人,近三年获批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科研方面,团队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9项,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这些成果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机制转化为教学案例。
产教融合深度体现在三个维度:
- 培养机制:实施"一院两制"协同办学,与北理工共建国家级实训基地,开设18个产业班推行"厂中校"教学
- 平台建设:拥有6500平方米实验室和3000套设备,构建起"软硬件一体化"实践环境
- 质量保障:建立"课程-项目-竞赛-认证"四维评价体系,学生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200余项,在蓝桥杯等赛事中表现突出
毕业生可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等九大领域就业。就业竞争力体现在:掌握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栈、熟悉智能系统全生命周期开发、具备敏捷实验训练能力。数据显示,该专业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专利8项,在互联网+大赛摘得国家级铜奖,印证了培养方案的有效性。这种"理论-实践-创新"的闭环培养,使毕业生成为人工智能产业急需的系统架构师和智能算法工程师。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