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音乐表演专业立足苏北、辐射全国,以培养“能表演、能创编、能教学”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一套融合艺术实践与教育创新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学校28年办学积淀,构建了从基础技能到舞台实践、从理论教学到行业对接的完整链条。通过MIDI制作与混音技术等特色课程设计,以及原创剧目《小萝卜头》等实践成果,展现出鲜明的专业特色。以下从培养路径、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维度展开解析。
一、培养目标聚焦“三位一体”能力
该专业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纲领,着力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怀与职业信念。核心能力包含三层次:掌握音乐表演基本理论与技能,具备解决舞台实际问题的专业素养;熟悉文化政策与教育法规,强化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声乐、器乐、舞蹈等多元训练,形成跨领域创新能力。例如,19级学生屠朝龙在校期间不仅获得紫金合唱节团体奖,还成功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体现了表演与教学能力的融合。
二、课程体系构建“双轨并行”模式
专业课程采用“技能强化+教育拓展”双轨结构:
- 核心技能课程:包括钢琴、声乐、合唱指挥等传统科目,以及MIDI制作与混音技术等数字化课程,形成从古典到现代的技术覆盖。
- 教育理论课程:通过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等课程提升艺术鉴赏力,结合舞蹈基础与教学法培养教学能力。
- 创新实践模块:如音乐剧排练、即兴伴奏等课程,2021年原创红色音乐剧《小萝卜头》获江苏省大学生戏剧展演一等奖,印证了课程创新成效。
三、实践平台打造“多维联动”机制
专业构建了校内外联动的实践网络:
- 校内资源:400余台钢琴、200间琴房、专业音乐厅与演播厅,支撑日常训练与演出。例如碧螺音乐厅定期举办学生独奏会。
- 校外合作:与南京小银星艺术团、徐州音乐厅等36家单位建立实训基地,提供从舞台表演到艺术管理的全链条实践机会。
- 赛事通道:组织学生参与紫金合唱节、职业技能大赛等赛事,近五年获省级以上奖项超20项,19级杨弋鑫获江苏省流行音乐大赛十佳歌手。
四、师资力量形成“双师型”结构
57人教师团队中,教授、副教授占比33%,包含乌克兰国立师范大学硕士塔尼娅等国际化师资。特色体现在:
- 行业专家:35名教师入选江苏省艺术统考专家库,15人持有北京舞蹈学院考级教官资质。
- 学术引领:张轶夫博士引入欧洲钢琴教学体系,徐丽娅副教授出版《声乐艺术泛论》等专著,推动教学理论创新。
- 产教融合:孙玉柱教授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奖项,马亚琼副教授的钢琴教学成果转化为校企合作项目。
五、升学就业开辟“双向通道”
专业通过专转本、专接本、专升本三重路径助力学历提升,近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比例达15%。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
- 表演领域:毕业生进入徐州市歌舞剧院等院团,孟贝贝成为国家四级演员。
- 教育培训:彭金创办艺术培训机构并与周杰伦同台演出,史经晶创立儿童之家获“中国优秀园丁”称号。
- 文化管理:部分毕业生任职于电视台、社区文化部门,参与抗疫歌曲《希望的光》创作等社会服务项目。
从课程革新到舞台淬炼,徐州幼专音乐表演专业通过系统性设计,实现了艺术技能与教育素养的深度耦合。这种以实践驱动创新、以跨界培育潜能的培养模式,为区域文化艺术产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随着2025年学校“专业建设年”的启动,该专业在数字化课程开发、儿童音乐剧等领域的探索值得持续关注。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