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2012年开设以来,始终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该专业依托文学院的教学资源,形成了本科与硕士衔接的培养体系,考研率约30%,学生被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的比例较高。专业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覆盖语言学、文学、教育学、文化传播四大领域,同时强调英语能力和国际汉语教学法的专项训练。以下从培养模式、课程特色、实践平台、师资力量及就业方向等角度展开分析。
在培养模式上,专业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三阶段贯通为核心。学生需完成至少半年的集中实习,进入中小学、国际学校或孔子学院进行教学实践。例如,2025年3月举行的实习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实习内容需涵盖教案设计、课堂授课、教学反思等环节,并要求提交见习报告和研习材料作为考核依据。这种模式强化了从“学习者”到“教育者”的角色转换,通过实践导向的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课程体系凸显跨学科融合与国际化特色。主干课程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法等语言类基础课程,同时设置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与礼仪、比较文学等文化类课程,辅以英汉翻译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等技能训练。专业还开设了《说文解字》导读、汉语方言学等特色选修课,并引入线上线下一流课程资源,例如省级线下一流课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这种课程结构既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又拓宽了文化视野。
教研团队与科研实力是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现有14名专职教师,其中79%拥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占比57.1%,并聘请山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等高校的6名专家作为兼职导师。团队近年承担了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省部级课题,研究成果涵盖语言本体研究、国际中文教育、跨文化传播等领域。例如,王美雨教授主持的车王府曲本语言研究为国家社科冷门“绝学”专项课题,刘迎秋副教授的日本东北大学图书馆藏汉籍整理项目则拓展了专业研究的国际视野。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可选择国内外汉语教学(如孔子学院教师、国际学校中文教师)、文化交流机构(如涉外企业文秘、新闻出版编辑)或继续深造。数据显示,约30%的本科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国内高校,部分学生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等海外院校攻读硕士。此外,专业与韩国、泰国、俄罗斯等多国高校建立合作,通过教师访学和学生交换项目提升国际化培养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该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科竞赛中表现突出。教师团队指导学生获得山东省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二等奖,并在教学类比赛中屡获佳绩,如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这些成果体现了专业对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视,也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