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通过虚假销售操纵财务报表时,通常需要构建完整的会计循环以掩盖异常。这类操作的核心在于虚构交易闭环,其本质是通过人为干预科目间的勾稽关系,制造符合会计准则但脱离实际业务的财务数据。从收入确认到成本匹配,再到资金流转,每个环节都需通过特定会计分录完成逻辑自洽。
在收入端虚增环节,企业会伪造销售合同、物流单据等原始凭证,并完成收入确认的分录:借:应收账款/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这一步骤通过虚构客户交易直接提升利润表收入规模,例如瑞幸咖啡通过伪造2万家门店销售记录完成收入虚增。为增强可信度,部分企业会通过关联方资金回流制造虚假现金流,例如将资金通过在建工程等科目转出后再以销售回款形式流入。
成本匹配是完成交易闭环的关键。虚增收入后需同步虚构成本以维持毛利率合理性: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实际操作中可能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少结转实际成本以降低费用率,例如尔康制药将淀粉胶囊成本少计50%;二是虚构采购流程补足存货缺口,例如通过虚假供应商挂账应付账款,再通过虚假物流单据完成存货入库。这类操作会导致存货周转率异常波动,成为审计重点核查对象。
完成交易闭环需构建资金循环路径。典型操作分为三阶段:
- 资金转出:通过虚增资产科目转移资金
借:在建工程/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
贷:银行存款 - 虚假回款:关联方将资金以销售款名义转回
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 科目对冲:通过应收应付科目抵消异常余额
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
这种设计使得现金流量表呈现正常经营活动现金流,但资产负债表会暴露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异常增长。
为掩盖跨期操作痕迹,企业常在会计期末实施冲销分录。例如在次年通过红字凭证反向冲回虚构收入:借:应收账款(红字)
贷:主营业务收入(红字)
同时配套冲减虚假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红字)
贷:库存商品(红字)
这种手法常见于完成业绩对赌或规避退市的企业,但会导致收入与现金流长期背离、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异常缩短等审计预警信号。
税务处理是检验虚假销售的重要切入口。虚增收入必然伴随增值税销项税额异常增长,而企业可能通过虚开发票或隐匿进项税进行平衡。例如通过第三方开票公司虚构进项:借: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这种操作虽能暂时维持税负平衡,但会造成存货规模与产能不匹配、供应商集中度异常等问题,最终引发税务稽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