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依托百年办学积淀与学科优势,构建"基础研究-工程实践-产业应用"三位一体培养体系。该专业肇始于1952年南京工学院化工系水泥生产工学本科专业,2023年通过教育部新工科建设认证,形成"传统材料与先进功能材料并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特色。数据显示近五年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30%毕业生进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新能源企业,15%保研至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生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覆盖率达40%,成为长三角地区材料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科建设与培养体系
专业以"材料创新与工程转化"为核心培养方向,构建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四大方向协同发展的学科架构。核心优势体现在:
- 学科实力强劲:2000年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第四轮学科评估位列B+层级(全国前20%)
- 培养模式创新:开设英才班(3年本校+1年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实行双导师制并颁发联合培养证书
- 平台资源雄厚:拥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配备透射电镜、核磁共振仪等亿元级实验设备。
2025年新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前沿课程,开发《微波吸收材料设计》等校企共建课程。
课程体系与研究方向
实施四维课程架构:
- 基础理论层:
- 材料科学导论(96课时)解析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
- 材料现代测试方法(64课时)掌握XRD、SEM等表征技术
- 工程实践层:
- 材料复合原理(64课时)学习梯度材料设计方法
- 在中石化扬子基地完成《高分子材料加工》生产实训
- 前沿技术层:
- 纳米科学与技术(48课时)研究量子点发光材料
- 参与《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开发》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产业应用层:
- 开发微波衰减陶瓷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
- 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实现产业化转化。
专业聚焦新能源材料与功能复合材料两大方向,在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突破高容量正极材料技术瓶颈,微波吸收材料设计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形成"基础研究-中试开发-工程应用"的完整创新链。
科研平台与师资力量
构建"三位一体"科研支撑体系:
- 国家级平台:依托国家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开展智能材料研究
- 校企联合实验室:与万华化学共建新能源材料实验室,实施"真题真做"教学模式
- 师资团队:
- 拥有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青3人组成的导师团队
- 冯永宝教授课题组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顶刊发表论文80余篇
- 教师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
近三年本科生年均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0项,开发AI辅助材料设计系统获全国竞赛金奖,申请专利25项。
就业前景与职业发展
形成三向发展通道:
- 技术研发领域:45%进入宁德时代等企业担任材料工程师,起薪8-15万元/年
- 学术深造领域:30%保研至中科院系统或攻读本校博士,年均发表SCI论文1.5篇
- 工程管理领域:25%任职中建集团等央企,主导新材料应用工程项目。
持有材料工程师职业资格证者薪资提升50%,参与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覆盖率达60%。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国际接轨"培养路径,在新能源材料与功能复合材料领域形成显著优势。其国家级科研平台与中科院联合培养机制构建核心竞争力,但需应对生成式AI技术对传统研发模式的革新挑战。建议强化材料计算模拟与智能制造能力,重点发展柔性电子材料与环境友好型材料方向,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