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轻化工大学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与新能源产业需求而设立的前沿交叉学科。该专业依托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研实力与教学资源,聚焦能源转换材料、储能器件设计等领域,致力于培养具备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2021年新增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其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融合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通过产学研合作强化学生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以能源科学与材料工程为核心,构建了“基础学科+专业模块+实践训练”的立体化教学体系。主干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材料科学基础、能源转换材料与器件、储能材料与器件等,同时引入应用电化学、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等实践性课程,强化学生对绿色能源材料开发与器件工艺设计的理论认知。通过材料现代分析方法、专业实验等课程,学生能系统掌握材料表征与性能优化的关键技术。
培养模式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学院与国家炭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元利化学集团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搭建了覆盖材料研发、工艺优化到成果转化的实践平台。学生可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或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的课题研究,例如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或四川省特种炭石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完成实验与技术创新。此外,学院推行“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双驱动机制,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项十余项,显著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
就业前景方面,该专业毕业生可进入新能源电池、光伏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从事材料研发、工艺设计或技术管理工作。学院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与实习基地输送人才,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3%,部分学生进入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四川能投川化集团等龙头企业。同时,专业考研率长期保持在30%以上,学生可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等方向硕士,或进入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深造。
学院的支撑体系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材料学科已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科研经费累计超6000万元。师资队伍包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水平学者,并聘请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担任客座教授。这种“学科平台+顶尖团队”的资源配置,确保了专业教学与产业前沿的紧密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