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的植物保护专业立足寒地农业特色,以培养复合型农林人才为目标,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绿色防控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该专业隶属于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学科优势,构建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其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科研平台覆盖国家级实验室与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的学术深造和职业发展提供了多维支撑。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强调培养具有绿色植保理念和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需掌握植物有害生物监测、防控及检验检疫的核心技能,并能在农业、环保、海关等领域从事技术研发、管理推广等工作。课程体系以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为核心,设置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等主干课程,同时融入寒区作物绿色植物保护等地域特色内容,强化对黑土生态和寒地农业的适应性训练。
科研与教学资源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学院拥有国家甜菜种质资源中期库、农业农村部甜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以及黑龙江省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机构。研究方向聚焦黑土资源保护、甜菜种质创新、作物绿色防控等前沿领域,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48项,科研经费超6000万元。学生可通过参与国家级科技小院实践项目,直接对接农业生产需求,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院构建了“2+3+3”开放式协同育人模式,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北大荒垦丰种业等20余家单位共建实践基地。学生可参与病虫害监测、生物安全评估等真实项目,并通过爱心背书志愿服务、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等特色活动,深化职业素养。近五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0%以上,升学率超过25%,部分学生进入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平台深造。
专业的国际化与交叉学科建设同样突出。学院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等开展学术合作,并加入ANSO-世界黑土联合会,推动寒地农业研究全球化。通过校级交叉学科“现代种业资源创新与利用”,学生可涉足生物育种、生态修复等跨领域课题,培养整合性思维能力。这种“学科交叉+地域特色”的培养路径,使毕业生在东北振兴、粮食安全等国家战略中具备独特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