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的自动化专业作为吉林省特色专业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项目,近年来在学科建设、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该专业依托工学学科背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教学体系。从课程设置到就业方向,从师资力量到校企合作,多维度构建了专业竞争力。以下从培养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以控制理论为核心,覆盖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等多个领域。主干课程包括电路理论、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同时融入电力电子学、变频器应用技术等前沿技术模块。课程结构强调“基础+应用”,例如通过电气/电子CAD技术和单片机及接口技术等课程,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此外,专业还开设了现代电气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进阶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智能化、自动化领域的核心技术。
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建设的亮点之一。学院构建了“实验为基础、实训为重点、实习为强化”的三阶实践体系,拥有12个专业实验室和10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学生可通过工业机器人实训室、自动化工程训练中心等平台参与真实项目开发,例如在吉林省紧缺人才定制班中接触企业实际需求。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机器人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科技活动,近五年累计获奖251项,充分锻炼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师资力量方面,专业团队结构合理,现有专职教师10人,其中博士3人、高级职称教师9人,双师型教师占比70%。教师团队在智能控制、超分辨成像技术等领域研究成果丰硕,主持省级教科研项目4项,获得国家专利16项。例如,杨帅教授负责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其团队指导学生多次斩获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此外,学院与中车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引入行业专家参与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
从就业前景看,毕业生可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电力工程等领域从事系统设计、设备调试、技术管理等工作。合作企业包括一汽集团、中车长春轨道客车等知名单位,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2%以上。学生还可考取电工操作证、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提升职场竞争力。部分优秀毕业生进入科研院所或高校深造,专业升学率逐年攀升,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