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股权投资是企业通过持股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其会计处理根据企业合并类型(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取得方式(现金、资产置换或发行证券)和后续计量方法(成本法与权益法)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在于初始计量时对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处理,以及后续调整中对被投资方权益变动的反映。以下从不同场景展开具体分录编制逻辑。
一、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一)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同一控制下的合并需以被合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份额为基础,合并对价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或留存收益。例如以现金或资产作为对价时:借:长期股权投资(被合并方净资产账面份额+商誉)
贷:银行存款/相关资产(账面价值)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差额,可借可贷)
若资本公积不足冲减,则依次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为例,股本面值与长期股权投资差额通过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处理。
(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需按公允价值计量合并成本,资产处置损益直接影响利润。例如以固定资产作为对价:借: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
贷:固定资产清理(账面价值)
资产处置损益(差额,可借可贷)
若涉及存货置换,则需确认收入并结转成本: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主营业务收入(公允价值)
同时结转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
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
二、非企业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一)现金或证券取得
以现金支付时直接按实际支付价款+相关费用入账: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
若通过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需按证券公允价值确认: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股本(面值)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差额)。
(二)权益法下的初始调整
当初始投资成本<应享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时,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贷:营业外收入
反之则不调整初始成本。
三、后续计量的核心差异
(一)成本法处理
成本法下仅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分红时确认收益: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若计提减值准备,需通过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处理: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二)权益法动态调整
- 被投资方净利润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或反向分录) - 宣告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 其他综合收益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
贷:其他综合收益(或反向分录) - 超额亏损处理:需依次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长期应收款和预计负债。
四、处置时的结转逻辑
处置时需同步结转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至投资收益。例如权益法下:借:银行存款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贷:长期股权投资(各明细科目)
投资收益(差额)
同时将累计权益变动转入损益:借: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投资收益。
通过上述分类处理,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记录能准确反映投资的经济实质。实务中需特别注意企业合并类型判定、公允价值计量依据以及权益法下持续调整的合规性,避免因计量基础混淆导致财务信息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