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新材料与应用技术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牵头专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需求,构建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该专业以先进高分子材料与新能源材料为核心方向,形成"材料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检测-市场应用"全链条培养模式。数据显示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2024届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30余项,专业拥有深圳市高分子材料改性与加工公共技术平台等30余个科研平台,与比亚迪、贝特瑞等龙头企业共建深圳锂电产业学院,为新材料产业输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学科定位:新材料产业创新的孵化器
专业以锂离子电池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为特色方向,构建材料科学-化学工程-智能制造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作为深职大"世界一流"重点建设专业,其课程体系遵循"三阶递进"培养路径(基础理论→专项技能→创新实践),独创"双导师制"教学模式。通过《锂离子电池材料与技术》《高分子材料改性》等核心课程,将欣旺达电池工艺优化等企业真实项目植入教学。学生需完成1200+学时实践训练,掌握材料配方设计等22项核心技能,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课题。
课程体系:产教协同的三维架构
基础理论模块
- 材料科学: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采用双语教学)
- 工程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引入CAD/CAE设计软件)
- 分析检测:材料表征技术、失效分析(配备电子显微镜等设备)
专业技能模块
- 新能源材料:锂电正极材料合成、电池组装工艺(开展星源材质顶岗实习)
- 高分子材料:塑料改性技术、3D打印材料开发(实施瑞华泰薄膜工艺改进项目)
- 智能制造:智能生产线运维、MES系统操作(使用工业机器人实训平台)
创新实践模块
- 年均参与新材料智能生产与检测赛项,累计获省级奖项50+项
- 开设《材料基因组计划》《纳米材料界面工程》等前沿课程
- 实施"1+X"证书制度:毕业生100%获得材料工程师或化学检验员职业资格
实践资源:政校企行协同平台
- 实训基地集群:
- 校内3300平方米实训中心配备5000万元设备,含锂电池生产线模拟系统
- 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开展石墨烯等尖端材料研究
- 产业合作网络:
- 与贝特瑞等23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实习转正率85%
- 深圳锂电产业学院实现课程体系与行业权威认证融通
- 科研转化机制:
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8项,发表SCI论文90篇(含Science等顶刊),专利转化率12%
就业前景:四维发展通道
毕业生形成"研发工程师-工艺技师-质量总监"成长路径:
- 新能源领域:45%入职比亚迪等企业(起薪6500-8500元/月)
- 电子信息:30%任职深南电路等从事封装材料开发
- 检测认证:15%进入华测检测等机构担任技术主管
- 深造创业:10%考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或创立材料科技公司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新材料与应用技术专业犹如大湾区新材料产业的黄埔军校,其"技术攻关反哺教学"的培养模式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成效显著。通过23家校企合作基地锤炼工程实践能力,依托SCI论文90篇的科研实力厚植创新基因,专业正从传统材料教育向智能材料开发转型升级。选择这里,意味着站在新材料科技革命的前沿,用创新配方重塑产业格局,以工匠精神锻造国之重器,为新时代培育兼具国际视野与产业洞察力的新材料领军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