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治安学专业创立于1984年,历经近40年发展,已成为我国公安教育领域的标杆性学科。该专业不仅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更于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展现出深厚的学术积淀与行业影响力。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兼具法治意识、科学素养、创新精神的实战型公安人才,课程体系紧密围绕治安秩序维护、案件办理、行政管理等核心能力构建。下文将从学科建设、培养模式、专业方向等维度展开具体分析。
学科建设与师资力量
治安学专业依托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城市安全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学科生态。师资队伍由42名专任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2人,拥有全国公安高等教育教学名师2人、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6人等高层次人才。这种“双师型”团队结构强化了教学与公安实战的衔接,例如通过应急警务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反哺课堂教学,确保学生掌握危险物品管理、公共安全危机应对等前沿技能。
多维培养体系与课程特色
专业培养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为纲领,课程设置突出“三基”能力(基本理论、知识、技能):
- 核心课程:包括治安学导论、治安案件查处、公安人口管理等主干科目,注重案件办理流程的规范化训练;
- 实务模块:如社区警务、治安勤务,通过模拟街区实训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 交叉学科:融入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低空安全防控等新兴领域内容,适应智慧警务发展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实行文理兼收政策,学制4年,最终授予法学学士学位,既强调法律素养,又重视技术应用能力。
警察法学方向的差异化培养
除传统治安学方向外,专业下设的警察法学方向聚焦公安法制领域,课程增设法理学、刑法总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等深度法律课程。该方向旨在培养具备公安法制实际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治安管理实务,还需精通法律法规政策解读、执法程序规范化等核心技能,就业方向覆盖公安机关法制部门、政法机关政策研究等岗位。
就业前景与学术延伸
毕业生主要进入各级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部分进入其他国家机关或攻读硕士研究生。据统计,该专业近年考研升学率稳定在15%-20%,部分学生进入公安大学本校的治安学硕士项目深造,后者在2023年招生66人(含10名女生),竞争激烈但职业发展通道明确。此外,公安系统内警校教师、科研机构研究员等岗位也为学术型人才提供了多元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专业以“一流学科+实战导向”的双轮驱动模式,形成了覆盖本科到研究生的完整培养链条。其国家级科研平台、高水平师资、差异化方向设置共同构筑了公安教育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为新时代社会治安治理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