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自2004年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以来,逐步构建起以管理学学士学位为依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作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校级一流应用型专业,注重融合经济管理理论、信息技术与商业实践,培养符合行业趋势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分析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平台及就业成果,可以深入理解该专业如何实现产教融合与能力导向的教育目标。
一、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
该专业以“应用型、复合型”为核心定位,课程体系分为经济管理基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实务三大模块。例如:
- 管理学与市场营销学奠定商业思维基础
- C语言程序设计和SQL数据库原理强化技术能力
- 网络营销理论与实务及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对接岗位需求
这种课程设计既覆盖了“经济+技术+管理”的知识结构,又通过OBE(成果导向教育)教学模式,确保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匹配。
二、实践教学平台的创新构建
专业依托苏州国际科技园-淮南师范学院电子商务实践教育基地,形成“校内实验室+校外企业基地”的双轨培养机制:
- 校内实验室:包含电子商务实验室、O2O创客实验室等,支持网页设计、数据分析等基础技能训练
- 校外实训基地:与腾讯众创空间、苏州电子商务网商园等合作,提供真实项目开发与运营机会
例如,2014级学生潘升龙在校期间创办电商公司,获得地方政府关注,体现了实践平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孵化作用。
三、产学研协同与职业发展支持
专业通过“双证融通”机制(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认证结合)和校企共建模式强化就业竞争力:
- 与江淮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实现“课程-实习-就业”链条贯通
- 学生可考取助理电子商务师等职业资格,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9.08%,部分进入银行、跨国企业及政府部门
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如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中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13项,凸显综合能力培养成效。
四、师资力量与专业建设动态
物流与电子商务系现有16名专任教师,其中双能型教师占比87.5%,团队定期参与跨境电商运营、UI设计等前沿领域培训。专业建设动态体现在:
- 2014年获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 2017年成为校级一流应用型专业
- 2022年启动数字经济方向拓展,增设大数据分析等跨学科课程
这种持续迭代的机制保障了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变革同步。
从课程设计到实践赋能,淮南师范学院电子商务专业通过“理论+技术+实践”三维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其产教协同模式和学科竞赛驱动机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也为地方电商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复合型人才。未来,随着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需求增长,该专业在课程优化与校企合作深度上仍有持续探索空间。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