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作为教育学门类下的体育学类本科专业,自2002年招生以来已形成特色培养体系。该专业立足“健康中国”战略,以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课程设置、实践平台和培养模式创新,构建了覆盖健身指导、活动策划、经营管理等多领域的育人路径。以下从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实践能力等维度展开分析。
在培养定位上,该专业强调“职业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双线并重,聚焦城市社区、健身俱乐部、健康养老等场景需求。培养方案提出“红色铸魂、三职赋能、四双驱动”新模式,将思想引领与职业能力结合,通过健身俱乐部指导、社区体育组织与策划等核心课程,强化运动技能与管理能力的融合。就业方向覆盖各级体育管理机构、体育协会、企事业单位等九大领域,近三年就业率达90%,升学率持续提升。
专业课程设置体现“理论+实践+专项”三维结构:
- 基础理论模块: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等学科
- 实务操作模块:重点开设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健身俱乐部运营等应用课程
- 专项技能模块:设置“四大项群”培养体系,包含大球、小球、武术民传、健身操舞方向
- 拓展提升模块:融入体育产业经营、体育旅游开发等新兴领域内容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校地企协”四方联动机制:
- 校内依托人体机能实验室和体测中心开展技能训练
- 校外与徐州市体育局共建淮海经济区体育产业学院
- 建立健身俱乐部、户外运动基地等23个实习基地
- 通过健美操、桥牌等赛事平台提升竞技水平,累计获全国一等奖40余项
师资队伍呈现“双师型+高学历”特征,38人教职工团队中教授、副教授占比42%,博士及在读博士占比23.7%。教学团队创新“分层分类培养”模式,针对健身指导、赛事运营等职业方向定制培养方案。通过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锻炼心理学等特色课程,强化学生“一专多能”特质,毕业生既掌握运动技能,又具备活动策划与市场开发能力。
该专业在质量保障方面实施“三全育人”机制:
- 全过程融入体质监测与健康促进
- 全员参与校园艺术氛围营造(美育教研室提供音乐、舞蹈等20余门选修课)
- 全方位搭建职业资格认证通道(依托省级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随着全民健身战略推进,专业持续优化培养路径。2023年划归体育与艺术学院后,进一步整合运动科学实验中心等资源,强化“产教融合”特色。数据显示,毕业生在健身服务、养老机构等新兴领域就业比例提升至37%,充分体现专业建设对社会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