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师范学院的材料物理专业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科研训练与产教融合路径,为学生构建了多元发展的职业通道。该专业依托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的学科优势,在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等维度形成特色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与材料领域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在培养目标层面,专业定位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通用人才,强调数理基础知识与材料基础理论的双重构建。课程体系覆盖从基础物理学的高等数学、量子力学到材料学科的材料科学基础、纳米材料与器件,形成“理论+实验”的双轨教学模式。例如,力-热学实验、电磁学实验等实践课程占比超过30%,强化学生对材料物理性能的直观认知。
师资力量是该专业的突出优势。现有专任教师9人,均为博士学历,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并拥有贵州省千层次人才、遵义市优秀教师等称号。学院还聘请了中科院周远院士、陈仙辉院士等25位专家作为客座教授,通过学术讲座与科研项目合作提升教学深度。近年来,团队在功能薄膜材料、敏感材料等领域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为学生参与前沿研究提供平台。
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全程。专业设置材料研究方法、计算材料学等课程,引入X射线衍射、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等实验技术,支持学生从材料制备到性能表征的全流程实践。学院与贵州省教育厅共建的特种铸造产学研基地,以及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与工程实践机会。例如,学生可参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发,将理论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储能材料等实际场景。
就业与升学路径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主要进入材料制造企业、科研机构从事研发与管理工作,或在中等院校担任物理教师。近三年数据显示,约25%毕业生选择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凝聚态物理等硕士方向,升学高校包括985院校及中科院下属研究所。此外,专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建立就业推荐机制,如金属物理、功能薄膜材料领域的企业优先录用本校学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
从专业竞争力看,遵义师范学院材料物理依托省级一流学科培育项目,在贵州省内材料类本科专业中排名前列。其理学学位授予特色区别于传统工科院校,更侧重材料物理机制的基础研究,而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等课程又赋予应用导向属性。这种“基础研究+产业应用”的双轮驱动模式,使毕业生在学术深造与工程实践中均具备显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