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依托学校工科优势,形成了以能源转换与高效利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02年设立以来,已发展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与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其培养方向覆盖传统能源优化、新能源开发、制冷空调系统及智慧能源管理等领域,致力于为能源动力行业输送兼具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课程体系以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为理论根基,结合锅炉原理、热力发电厂等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了从基础到应用的完整知识链。实践环节通过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及生产实习等,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需在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大唐国际发电厂等校企合作基地完成真实场景下的技术操作与项目管理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
学科建设方面,专业依托河北省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节能与新能源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聚焦能源清洁生产与储能技术等前沿方向。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70项,科研经费累计达7000万元,授权专利3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129项。这些成果不仅支撑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更为学生参与创新设计与技术研发提供了高起点平台。
就业竞争力体现在多元化的职业路径。约40%毕业生进入热力发电厂、电力建设公司及新能源开发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另有部分学生凭借扎实的机械设计与自动控制基础,在制冷设备制造、汽车动力系统等领域担任研发工程师。2021年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程应用能力满意度达93.3%,职业素质能力认可度超过95%。同时,近三年考研录取率保持高位,学生多进入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
专业特色突出三大创新培养模式:一是构建OBE(成果导向教育)课程体系,将能源动力测试技术、热力过程控制等课程与行业标准对接;二是推行专创融合教学模式,依托机械工程虚拟现实中心开发数字化实训项目;三是强化国际化视野,通过南非大学新能源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合作平台,培养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下的技术沟通能力。这些举措使毕业生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行业适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