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技术重塑传媒生态的背景下,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新媒体方向)聚焦全媒体传播需求,构建起“策划—创作—传播”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该方向依托视听语言、新媒体实务、数字技术应用三大核心课程群,着力培养学生适应短视频、直播、互动媒体等新兴传播形态的专业能力。通过“理论+实践”“课堂+工作室”的双轨教学模式,形成对传统广电编导专业的数字化延伸,使学生在掌握影视制作基础的同时,具备新媒体内容生产与运营的复合技能。
技术赋能下的课程体系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专业课程设置覆盖新媒体策划及运营、网络直播技术、电竞文化运营等前沿领域,其中《节目直播与导播》课程引入虚拟演播系统,训练学生掌握多机位切换与实时互动技术;《新媒体广告创作实务》通过项目制教学,要求学生完成从用户画像分析到精准投放的全流程实践。这种课程设计使“采编播一体化”能力突破传统媒体边界,延伸至移动端内容创作、数据可视化传播等新场景。
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凸显应用型培养定位。学院配备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动作捕捉实验室、虚拟演播厅等10个专业实训空间,其中特效合成实验室支持4K超高清内容制作,灯光后期实验室可模拟影视级布光方案。学生在大二即进入工作室制,通过参与短视频账号运营、电商直播策划、微纪录片创作等项目,将《剪辑技术与艺术》《摄影与摄像》等课程理论转化为实际作品,形成职业竞争力。
就业导向的素质培养贯穿育人全过程。毕业生可胜任新媒体编导、电竞项目导播、互动内容策划等岗位,就业领域涵盖MCN机构、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媒体转型部门。专业特别强化数据思维培养,《网络与新媒体实务》课程要求掌握用户行为分析工具,《影视传播学》融入传播效果量化评估方法,这种能力结构使学生在网络视听内容策划、精准传播策略制定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在职业发展路径规划上,专业设置“创意策划—技术实现—运营管理”三阶能力模型。低年级侧重基础技能培养,通过《视听语言》《影视文学创作》打牢叙事根基;中年级引入《电竞文化研讨》《新媒体概论》等交叉课程,拓展行业认知广度;高年级则以《毕业作品创作》《行业项目实训》实现能力整合。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适应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生产需求,也能参与网络大电影、互动剧等新型影视形态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