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1997年创办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该校工科领域的核心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湖南省特色专业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依托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大主干学科,形成了“理论+实践+创新”的立体化培养体系。近年来,其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超过95%,考研录取率稳定在22%以上,在电力系统、智能制造等领域获得广泛认可。
学科交叉与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
该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多学科交叉,核心课程涵盖电路理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等电气工程领域核心知识,同时强化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和自动控制系列课程的融合。特别设置矿山电器与PLC控制、新能源发电技术等特色课程,体现服务地方工业的定位。实践环节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生三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进入湘电集团、国家电网等30余家合作企业完成工程实训,这种培养路径使毕业生具备直接参与电力系统设计或智能装备研发的实战能力。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的双重支撑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博士占比82.6%,团队包含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和湘江学者特聘教授。依托电子与电气技术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信息与电气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有电力系统仿真、智能控制等18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超4500万元。科研方面,学院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在电力电子变换器拓扑结构、矿山电气自动化等领域形成研究特色,相关成果获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项。
创新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实践体系
通过湖南省电气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学生可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40余项,近五年获“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国家级奖项7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8件、软件著作权30余件。实践教学采用工程项目驱动模式,例如在《电力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中,学生需完成从电网规划到故障诊断的全流程仿真实验。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智能电网运维、新能源装备研发等岗位展现出显著优势,部分学生入职后快速成长为技术骨干。
就业导向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专业就业方向聚焦电力系统、智能制造和科研院所三大领域,其中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央企年均录用超30%毕业生。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增设的风电机组运行数据挖掘、储能系统控制等课程模块,使学生能够胜任光伏电站设计、储能设备调试等新兴岗位。同时,依托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部分毕业生进入海洋能源开发领域,参与水下电力传输等前沿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