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四川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创新性与实践性。依托《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指南》,该校以虚实结合的实训模式为核心,构建了覆盖教学、科研、竞赛等多功能的综合平台,有效破解传统实训中“三高三难”(高成本、高风险、高污染,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痛点。这种技术驱动的教育革新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推动了职业教育生态的数字化转型。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
该校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隶属于计算机类专科,课程体系围绕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引擎应用、三维建模、界面交互等核心能力展开。根据培养目标,学生需掌握VR/AR/MR/XR等数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技能,并能在虚拟仿真系统中完成项目设计与运维。例如,VR沉浸式教学系统与PC/VR仿真实训被纳入专业课程,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如航空机舱应急处置)提升学生的临场操作能力。这种“以虚助实”的教学模式,使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紧密衔接。
多层次实训平台的协同创新
学院通过四大中心构建了完整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生态:
- 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配备VR头显、动作捕捉设备等硬件,支持各专业开展定制化实训;
- 公共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专业资源共享,例如电子信息类与智能制造类课程可共用同一虚拟产线系统;
- 虚拟仿真体验中心: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桌面VR、全息投影等体验设备,激发学习兴趣;
- 虚拟仿真研创中心:联合企业开发实训资源库,累计建成243个校外实训基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技术赋能下的教学成效与社会服务
在具体应用中,该校虚拟现实技术已覆盖新能源汽车检测、智能物流系统设计、建筑工程虚拟施工等场景。数据显示,采用虚拟仿真实训的学生技能考核通过率提升约30%,且设备复用率高达85%。此外,学院通过锂电产业学院等校企合作项目,将虚拟仿真技术延伸至新能源材料制造、工业机器人调试等新兴领域,形成“教育链—产业链”双向赋能格局。这种从教学到产业的技术迁移,凸显了职业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