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该校首批转型发展试点专业,自设立以来始终立足区域农业发展需求,形成了以玉米育种和水稻良种繁育为核心的专业特色。该专业依托丹东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与两个院士工作站的技术优势,构建了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2%以上,2023年考研率更是达到54.8%,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以作物遗传育种为核心,设置植物学、遗传学、作物育种学等主干课程,并重点强化玉米、水稻等区域优势作物的育种技术培养。例如,玉米育种与良种繁育技术课程直接对接丹东农科院的科研成果,通过引入企业真实育种项目,帮助学生掌握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到市场推广的全链条技能。此外,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种子加工贮藏与检验等课程注重数据分析和实操训练,确保学生具备现代农业技术应用能力。
专业的实践资源建设尤为突出,形成了“校内实验室+校外基地”的双支撑体系:
- 校内拥有作物育种实验室和种子检验实验室,配备价值142万元的仪器设备,并建有23亩育种试验田,用于玉米种质资源保存和栽培试验;
- 校外与丹东农科院、辽丹种业等5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其中辽宁省农科教合作培养基地提供全年生产季实习机会,学生可直接参与品种选育、种子加工等核心环节。这种“理论-实践-产业”的闭环培养模式,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种子企业的技术岗位需求。
师资力量的配置进一步强化了专业竞争力。现有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61.5%,博士学位教师占比53.8%,包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和省级科技特派员8人。团队近年来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项,选育玉米新品种10个,获得辽宁省农业科技贡献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例如将自主培育的玉米品种作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开展杂交组合设计,显著提升了教学实效性。
在创新培养方面,专业通过“双创项目+竞赛”机制激发学生潜能。近五年累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5项、省级11项,学生参与辽宁省动植物标本大赛获一等奖16人次,并在“互联网+”等创业赛事中斩获省级奖项。此外,校企联合开展的“生产季全程参与计划”让学生从播种到收获各环节深度介入,部分优秀成果已转化为企业实际应用,例如开发的种子活力快速检测方法被丹东宏硕种业采纳,缩短了质检周期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