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立足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以跨学科融合为特色,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培养体系。作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基础,通过与头部企业合作,形成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应用开发等核心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能驾驶等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就业竞争力。
培养目标与核心能力
该专业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工匠精神与信息素养的塑造。学生需掌握人工智能数据技术、机器学习基础、深度学习框架等科学文化基础,并通过实践提升数据采集与处理、智能系统集成与运维等能力。例如,毕业生需具备使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决业务需求的综合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面对数据标注、模型训练、应用开发等岗位时,能快速适应行业需求。
课程体系与技能认证
专业课程设置体现“基础+前沿”的双重导向:
- 基础课程:包括Python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Web前端开发技术,夯实编程与数据处理能力;
- 核心课程:聚焦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机器学习应用与实践、计算机视觉技术与应用,强化算法与模型开发技能;
- 拓展课程:如Python爬虫数据分析、智能机器人实训,延伸技术应用场景。
学生可考取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工程应用、大数据分析与应用、Python二级等职业技能证书,同时参与“1+X”证书试点,提升就业竞争力。
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
学院投入建设了人工智能联合创新中心、计算机视觉实训室等国内领先的实训基地,实施“真实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例如:
- 与科大讯飞、北京百度网讯科技共建订单班,开展企业级项目开发;
- 通过达内项目工作室完成智能软件设计与系统部署实战;
- 组织学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奖项超80项。
这种“教学-实训-竞赛-就业”闭环培养体系,使毕业生年底去向落实率达95%,部分优秀学生入职后月薪可达12000元。
就业前景与行业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对接智能制造、智慧教育、智能驾驶等新兴领域,主要岗位包括数据标注师、机器学习工程师、NLP应用工程师。根据行业报告,2023年全国AI岗位平均月薪超4.6万元,但人才供需比仅0.39,凸显技术型人才稀缺性。该专业毕业生因具备跨领域技术整合能力,在区域性产业升级中成为企业争抢对象,平均起薪介于6000-12000元,职业发展通道涵盖技术研发、系统运维、项目管理等多维度。
专业特色与发展优势
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方面:
- 学科交叉性:深度融合大数据、自动控制、物联网技术,形成“智能+”课程集群;
- 产教融合深度:与字节跳动、中软国际等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 师资力量:专任教师中95%拥有硕博学历,21人具副教授以上职称,企业高级工程师占比达20%,确保教学与行业前沿同步。
通过持续优化培养方案,该专业正成为西部地区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的孵化基地,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