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2023年教育部批准的新工科专业,其设立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两化融合”等国家战略需求。该专业以培养具备智能装备设计、生产管理、系统运维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课程体系融合机械工程、人工智能、控制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优势。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该专业既顺应产业智能化升级趋势,又体现学校“立足陕西,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
专业课程设置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基础理论模块包含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控制工程基础等课程,而智能化特色模块则涵盖智能制造与数控技术、数字孪生与信息物理系统、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等前沿内容。此外,编程能力培养贯穿始终,如C语言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课程。这种设计旨在构建学生“机械设计-智能控制-系统集成”三位一体的知识体系,满足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实践平台与产业对接
专业建设依托超轻弹性体材料绿色制造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实验室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其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层次:
- 基础实验:通过机械绘图、金相技能等传统工科训练夯实基础
- 创新实践:智能车设计、物联网系统开发等20余个创新团队提供实战平台
- 产业实训:30余个实习基地覆盖长三角、珠三角智能制造产业聚集区特别是与深圳杰普特光电、宁波中大力德智能传动等企业的深度合作,使人才培养直接对接行业最新技术需求。
培养模式与发展路径
该专业实行“3-6年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发展规划灵活选择学习进度。师资队伍中既有5名教授、10名副教授组成的学术团队,还聘请了10余位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学生发展路径呈现多元化:
- 就业方向:可进入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机床工具等领域,从事智能产线规划、智能设备运维等工作
- 深造通道:依托新材料研究院等平台,为攻读智能检测、先进制造等方向硕士提供科研基础
专业特色与区域贡献
作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新工科专业,其特色体现在:
- 学科交叉性:整合机械工程、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资源
- 服务导向性:响应《陕西省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等地方政策,通过智能装备研发助力区域产业升级
- 产教融合度:实习基地年接纳能力超500人次,形成“教学-研发-生产”协同育人机制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适应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需求,又具备参与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新兴领域的技术储备。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