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批设立中医养生学本科专业的院校,成都中医药大学自2016年开创该专业以来,始终立足国家大健康战略与老龄化社会需求,构建起本硕博贯通的多层次培养体系。这一专业以医学学士学位为起点,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健康管理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既掌握临床诊疗技能又精通养生养老服务的医学应用型人才。其核心特色体现在对中医经典研读与实践能力强化的双轨并行模式,尤其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中形成独特优势。
在专业定位上,该学科通过四心六有培养框架强化中医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涵盖三大模块:基础理论类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选读,临床医学类设置中医内科学与诊断学基础,特色方向类聚焦中医体质养生学与老年病学。这种设计使学生在掌握人体解剖、生物化学等现代医学知识的同时,能系统运用针灸学和方剂学解决实际问题。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校内评估中专家特别指出需优化课程衔接,增强学生对中医学与养生学学科边界的认知。
科研创新方面,研究生培养设置四大方向:治未病技术研究关注疾病预防,慢病养生方法侧重慢性病管理,传统功法养生挖掘太极拳等非遗价值,肿瘤中医干预探索中西医结合路径。这种细分领域布局依托学院博士点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例如在郫都区中医医院实习基地开展老年健康服务实践。但评估报告也揭示现存问题,包括激励机制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待提升等。
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思维训练与实践闭环,通过经典案例研讨、养生技术工作坊、社区义诊等形式,将中医思维具象化。学院实验中心配备脉象模拟仪等设备,支撑中医诊断与体质辨识教学。在2023年学生访谈中,曹峰教授特别强调需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这与专业设置的健康教育传播课程形成呼应。值得关注的是,其5年制本科教育中融入现代康复技术,使毕业生能适应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多场景需求。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近三年数据显示毕业生主要流向三甲医院治未病科、健康管理机构研发岗、高校科研平台等。随着医养结合政策推进,专业在成都温江医学城的产业联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参与中医药康养小镇规划。但专家评估指出,目前行业存在专业定位共识性不足的问题,需通过校企合作细化人才培养标准。对于深造群体,考研方向选择需注重导师研究方向匹配度,例如夏丽娜教授的慢病养生临床研究团队近年承担了多项国家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