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如何培养“应用创新型”复合人才?
西南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自2020年设立以来,以“信息利用与智能系统”为特色,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构建了覆盖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到工程应用的完整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一级学科优势,结合医疗、制造、环保等特色行业场景,致力于培养兼具算法设计能力和系统实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课程体系融合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技术等前沿技术,并通过校企合作、学科竞赛等实践平台强化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该专业课程设置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行业应用场景的双重需求,形成“三层次”培养结构:
- 基础层:通过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夯实数学与工程基础;
- 技术层:围绕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动控制理论等核心模块构建算法开发能力;
- 应用层:结合智能机器人技术和智能信息处理两大方向,开设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模式识别导论等课程,培养解决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复杂问题的能力。
其中,智能机器人技术方向侧重硬件系统设计与工业场景应用,而智能信息处理方向聚焦多模态数据分析与算法优化,形成“软硬协同”的知识网络。
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实践平台
专业通过多层次实践体系强化工程能力:
- 学科竞赛驱动:学生可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等赛事,在机器人控制、信号处理等项目中积累实战经验;
- 实验室与校企联动:依托智能计算与系统结构实验室、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与阿里云、龙芯中科等企业合作开发GPU加速、芯片优化等前沿课题;
- 科研项目孵化:本科生可参与导师主导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超算平台可视化研究,接触人工智能与计算化学、流体力学等交叉领域的前沿探索。
多维度学术资源支撑
专业构建了覆盖“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学术生态:
- 学科交叉优势:教师团队在AI加速算法、芯片体系结构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龙芯处理器、长虹彩电等国产化产品,形成产学研闭环;
- 高端学术交流:定期举办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学术会议,邀请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中科院光电所等机构专家分享发动机智能控制、聚变堆遥操作技术等尖端案例;
- 升学与就业通道:优秀学生可保送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或进入华为、国家电网等企业从事算法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部分研究生获推至阿里云计算、NVIDIA研发中心等头部企业实习。
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路径
专业通过“导师制+项目制”模式实现差异化培养:
- 科研导向型:学生可加入智能系统优化课题组,参与高性能计算加速或医疗影像分析等纵向课题;
- 工程实践型:通过智能车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工坊等平台,完成自动驾驶、工业机器人等产品的原型开发;
- 创业孵化型:依托四川省工业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学生将深度学习模型压缩、边缘计算优化等技术转化为市场化解决方案。
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适应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工程师等技术岗位,也能胜任智能产品经理、系统架构师等复合型职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