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省属本科院校中较早开设音乐类专业的教学单位,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自1986年办学以来,逐步形成了以音乐表演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四年制本科教育框架,通过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表演等多维度培养路径,构建起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随着2024年启动的彝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融合创新人才研培班等特色项目,其专业内涵不断拓展,展现出传统艺术与现代产业结合的创新活力。
在培养目标层面,该专业聚焦"应用型人才"定位,强调二度创作能力与跨领域实践的结合。根据培养方案,学生需系统掌握音乐表演学科基础理论,通过声乐、键盘、民族乐器、管弦乐器等方向的专业训练,形成至少一门主修乐器的精专技能。培养要求中特别强调独立研习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和声、曲式、复调等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具备对音乐作品的深度分析与创新演绎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也可在文艺院团、文化机构等领域开展专业表演。
课程体系设计体现"分层递进、多元融通"特征。核心课程模块包含重唱/合唱、重奏/合奏等集体表演形式,以及视唱练耳、中西音乐史等理论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设置田野采风与文艺团体实习,强化学生对民间音乐素材的采集能力和舞台实践经验。值得注意的是,2025届课程体系中新增音乐科技基础与舞蹈编导理论与创作等课程,反映出专业对数字媒体技术与编创能力的重视。
教学资源配置凸显"硬件完备、师资多元"的优势。学院拥有200余间专用琴房、1对8数码钢琴教室及专业级录音室,设备总值超420万元。师资队伍由2名教授、16名副教授领衔,博士与硕士占比达30%,同时聘请廖昌永、周广仁等业界专家担任客座教授。这种"双师型"结构既保障了传统技艺传承,又引入现代音乐教育理念。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出口、产教联动"的特点。近三年数据显示,毕业生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就业率稳定在65%,另有20%进入文旅企业、艺术院团。2024年启动的非遗传承人研培项目,通过文旅融合课程模块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实践基地,为传统音乐表演者开辟了文化创意产业新赛道。这种"教学-创作-产业"闭环培养模式,使就业满意度从2019年的2.8分提升至2022年的3.1分。
专业特色集中体现在"非遗活化"与"学科交叉"两个维度。作为四川省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基地,学院将毕摩音乐等彝族传统艺术纳入课程体系,开发出《师爱无疆》等融合地方文化元素的原创作品。在2024年新版培养方案中,音乐治疗与艺术管理作为交叉学科方向出现,配合10000平方米音乐艺术大楼的建设,标志着专业向大健康与文化管理领域的战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