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学院于2023年新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专业代码为080414T,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修业年限为四年。该专业依托学校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学科积累,结合安徽省新能源产业优势,重点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课程设置覆盖材料科学基础、电化学原理、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等核心领域,并强调实践与理论的深度融合。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聚焦新能源材料研发与器件设计两大方向,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需掌握材料组成分析、性能测试技术以及器件制备工艺,能够解决新能源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培养方案明确提出,毕业生应能在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从事研发、生产或管理工作,或进入科研院所及高校深造。例如,专业课程中特别纳入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应用、锂离子电池材料等前沿内容,强化学生对产业技术趋势的认知。
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
课程设置分为理论基础、专业核心与实践应用三大模块:
- 理论基础:包括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固体物理等,构建跨学科知识框架;
- 专业核心:涵盖材料科学基础、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新能源材料制备技术,注重材料设计与工艺创新;
- 实践应用:通过电化学实验、新能源器件综合实践等课程,结合金工实习和生产实习,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实验平台方面,学校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光电成像与分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实验室,配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先进设备,支持学生开展材料表征与器件性能测试。
产学研融合与就业前景
专业紧密对接长三角地区新能源产业链,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例如,与大众汽车等企业合作开设“大众班”,引入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设置电池技术、储能系统集成等定向培养方向。毕业生可进入光伏企业、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环保科技公司等领域,从事材料研发工程师、工艺设计师或质量管理等岗位。近三年数据显示,材料类本科专业平均研究生录取率超过30%,部分学生进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等硕士点继续深造。
教学改革与创新特色
为响应“双碳”目标,专业推行项目式教学和任务驱动型学习。教学团队整合校内教师与行业专家,设计梯级式复杂工程问题,例如太阳能电池效率优化、新型储能材料开发等课题,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从设计到测试的全流程。此外,通过省级一流课程(如材料现代分析技术)和国际合作项目(如与韩国昌源大学联合培养),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与技术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