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高职专业之一,紧密对接数字经济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以培养具备软件开发、测试与运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该专业依托52名专任教师团队,其中21%拥有副高以上职称,48%具备硕士、博士学历,并配备40%双师型教师,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特色。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学生不仅能掌握核心技术,还能获得真实的项目开发经验。
一、课程体系:分层递进与技术融合
专业课程设计分为基础能力培养、核心技术深化和综合实战应用三个阶段:
- 程序设计基础阶段涵盖Java高级程序设计、Python机器视觉应用等语言工具;
- 开发技术进阶阶段聚焦Web前端开发、跨平台移动应用开发,融入鸿蒙系统实战项目;
- 综合项目实战阶段通过软件测试员项目、人工智能开发实战等真实案例,强化DevOps全流程能力。课程特别引入Linux操作系统、Hadoop大数据平台等前沿技术,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更新。
二、实践平台:校企协同与竞赛驱动
专业与华为、百度、中科磐云等企业共建创新实践基地,设立30余个专业实训室,设备总值超2000万元。实践教学亮点包括:
- 1+X证书试点:学生可考取移动应用开发、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工程应用等职业技能证书;
- 技能竞赛机制:2023年获得江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Web应用软件开发一等奖,并在全国大学生软件测试大赛中斩获省级奖项;
- 企业级项目实训:如鸿蒙项目开发实战要求团队完成从需求分析到部署运维的全周期开发。
三、就业导向:多元岗位与区域辐射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涵盖互联网科技公司、信息系统集成商等,典型岗位包括:
- 软件开发工程师(占比约35%):负责Java Web程序、跨平台应用的编码与优化;
- 测试与运维专员(占比28%):运用自动化测试工具与云原生技术保障系统稳定性;
- 技术顾问与项目经理(占比20%):在赣州本地企业和广东、浙江等周边区域提供解决方案。数据显示,50%毕业生选择留在赣州,助力本地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其余多流向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技术密集区。
该专业通过“理论+认证+实战”三维培养模式,有效缩短了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周期。近三年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合作企业反馈显示,毕业生在代码规范意识和敏捷开发能力方面表现突出,成为区域数字经济人才供给的重要来源。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