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师范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立足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深厚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育人体系。该专业以法学学士学位为支撑,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学科定位,通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等多维创新,构建起覆盖中小学教育、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以下从专业定位、课程特色、实践模式、师资保障及就业前景五方面展开分析。
在专业定位上,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师德良好、职业认同感强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培养方案,学生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技能,既能在中小学承担教学与管理,也可在党政机关从事宣传与组织工作。这一目标紧贴河南省基础教育与地方社会发展需求,强调应用型导向,突显专业与区域发展的适配性。
课程体系以“基础+拓展”为架构,注重理论深度与教育实践的结合。主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等理论课程,同时融入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教育学等实践类课程。特色课程如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强化历史视野与国际比较能力。此外,学院还开设主旋律影视与思想政治教育等通识选修课,通过跨学科资源整合拓宽学生认知边界。
实践教学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形成“一课一品”特色模式:
- 校内实践:通过情景剧编演、哲学故事讲述、模拟法庭等活动,将理论转化为具象表达。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开展的“用哲学讲新时代故事”演讲比赛,要求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现实案例。
- 校外联动:组织学生赴红旗渠、焦裕禄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调研,强化四个自信的感性认知。同时与中小学建立实习基地,推行“师范生能力核心培养计划”,对接基础教育实际需求。
- 成果展示:以“家国梦”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为载体,通过视频创作、现代诗朗诵、主题演讲等形式,实现教学成果的立体化呈现。
师资力量是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等称号的学者占比超30%。科研方面,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师资建设中特别注重“双师型”培养,例如范会平工作室等省级平台,推动教学与科研双向赋能。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主要流向三大领域:
- 基础教育:依托师范类属性,成为河南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主力军;
- 党政机关:在宣传、组织管理等岗位发挥专业优势;
- 企事业单位:从事党建、人力资源及文化建设工作。数据显示,学院已培养全日制毕业生5000余人,非全日制近万人,用人单位评价显示其毕业生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与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