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构建了涵盖本科教育、研究生培养、社会培训的多层次体系,形成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产学研协同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其人工智能专业于2021年获批招生,依托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与计算机学院的双重资源,开设了从智能算法到伦理规范的完整课程体系,并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推出AI+X应用场景培训。这种立体化布局既响应了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号召,又通过认知智能微专业等创新项目探索学科边界,展现了高校在智能化时代的使命担当。
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双轨并进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本科阶段聚焦人工智能建模能力与行业应用创新,核心课程包括机器学习、深度神经网络、计算机视觉等,同时设置智能优化、智能控制、机器人三大方向强化专业深度。研究生教育则面向智能算法与数据分析,考核科目涵盖电子信息综合,要求学生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与数字电路等基础学科考核。更具特色的是,该校推出面向社会需求的AI赋能专题培训,例如DeepSeek工具在医疗影像诊断和智慧校园管理中的实战应用课程,构建了从学术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完整链路。
师资力量:高层次人才引领科研突破
该校人工智能专业拥有12名专职教师,其中7名博士、9名高级职称人员,形成以夏学文(龙江学者特聘教授)、马碧阳(英国博士后)等为代表的科研团队。近五年承担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0余项省部级项目,在SCI/EI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8项专利和10项软件著作权。计算机学院进一步整合赵红(特征选择专家)、黄慧(区块链安全学者)等师资,开发出大模型本地化部署、脑机接口诊断等前沿课程,体现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高度融合。
培养模式:跨界融合与伦理教育并重
学校通过认知智能微专业实现跨学科突破,该专业结合心理学实验设备(如眼动仪、近红外脑成像仪)与AI算法开发,培养学生处理多模态信息的认知推理能力。在伦理教育层面,袁东斌副教授提出“AI工具性三原则”,将学术诚信与创造力保护纳入教学框架。实践环节则突出项目式学习,例如指导学生开发闽南文化知识发现系统,参与自动驾驶点云数据处理等横向课题,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技术成果。
社会服务:赋能产业与教育革新双线并行
计算机学院推出的六大AI赋能培训主题已覆盖医疗、教育、政务等领域,例如郑艺峰开发的大模型疾病诊断课程助力市级医院智能化转型,魏葆雅设计的中小学个性化教育方案推动基础教育革新。在科研转化方面,吴泓润团队将人工智能应用于闽南文化遗产数字化,许梅燕则通过肌电信号深度学习探索神经性疾病诊疗新路径。这种“学术研究-技术培训-产业应用”的闭环生态,使该校成为闽南地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