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藏自治区唯一的师范院校,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立足高原教育需求,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模块。学校依托"一专一兼"师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法治实践能力的双向渗透,通过嵌入式法治教育和专册课程设计,构建起覆盖小学全学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这种教育实践既呼应国家"依法治教"战略,又契合西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特殊性。
在培养定位上,该校以"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为育人目标,突出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协同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专业(代码660212)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基础理论模块聚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学习,实践能力模块通过模拟法庭和社区服务强化应用转化,职业发展模块则引入党务工作和政策宣讲等实务课程。这种"理论奠基—实践强化—职业衔接"的递进式课程结构,确保学生掌握从课堂教学到社会服务的完整能力链条。
课程实施层面,学校创新采用双螺旋教学法,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低年级阶段侧重规则意识培养,通过"校园号令认知"和"文明棋游戏"等具象化教学,建立行为规范认知;高年级则转向法治思维训练,借助"宪法专题研讨"和"公共事务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法律背后的价值逻辑。特别在六年级专册教学中,通过数字博物馆和虚拟实景等现代技术手段,将抽象的法治概念转化为可视化学习体验。
支撑这一教育体系的,是学校打造的三维资源网络。在师资建设方面,依托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在实践平台方面,建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和思政教育创新实验室;在课程资源方面,开发藏汉双语法治案例库和高原特色德育读本。这种立体化资源体系既保障了教学的专业性,又增强了课程内容的在地化适配性。
当前教育实践中,学校面临教学实效性提升和数字素养融合的双重挑战。部分课堂仍存在知识传授碎片化和生活关联度不足的问题,对此学校通过项目式学习和圆桌思辨课等改革,推动深度学习发生。数据显示,采用驱动性问题设计的班级,学生在法治案例分析中的多维思辨能力提升达37%,证明教学创新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显著促进作用。
面向未来,该校正探索智能教育新路径。计划构建法治素养数字画像系统,通过大数据追踪学习轨迹;开发VR法治情境模拟,增强规则认知的场景代入感;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将课堂延伸至社区治理实践。这些举措将推动道德与法治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为西藏基础教育输送更多"靠得住、用得上"的优质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