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立足海南自贸港建设需求,以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该专业融合了传统社会工作理论与海南本土特色,强调海洋社会管理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教育模式。其课程体系覆盖社会学基础、实务技能及政策研究,并与多家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建立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平台。
在培养体系上,该专业围绕“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核心价值观构建课程框架。核心课程包括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心理学等理论课程,以及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实务课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增设了海洋社会调查研究和旅游社会工作方向课程,探索海洋资源开发与社区治理的结合点。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南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基地开展,学生可参与疍家文化保护、基层社会治理等特色项目,强化理论向实务转化的能力。
实践创新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学院与三亚市海棠区团委共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学生参与社区戒毒、青少年服务等现实议题。2025年举办的“潮起自贸港社工筑新章”主题活动,通过互动游戏和手工体验传播公益理念,覆盖百余名学生,形成“理论-实践-社会服务”闭环。此外,学院定期举办高水平学术论坛,如2024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下海南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研讨会”,邀请段文杰、苏米雅等学者探讨安宁疗护、乡村振兴等前沿议题,推动学术研究与地方需求对接。
在人才培养路径上,该专业构建了“三阶递进”模式:
- 基础能力培养:通过社会学、心理学等课程建立专业认知;
- 专项技能强化:依托民族社会工作、临床社会工作等方向课程提升细分领域能力;
- 综合实践应用:在涉海部门、渔业社区等场景开展毕业实习,完成从学习者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能胜任民政、司法、妇联等政府部门岗位,或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基金会等组织从事项目管理、政策评估工作。数据显示,其毕业生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表现突出,部分参与设计的“博士村长”基层治理项目已成为三亚市崖州区乡村振兴示范案例。
该专业的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国家战略,2020年起开设非全日制社会工作硕士项目,设置民族社会工作、旅游社会工作等研究方向,采用周末集中授课方式,为在职人员提供深造机会。师资团队中既有刘海娟、田小彪等深耕本土问题的学者,也有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形成多元化学术共同体。这种“学术+实务”双轮驱动的培养体系,正助力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成为我国热带地区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孵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