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作为该校重点建设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自2008年设立以来,依托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的优质资源,已发展成为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重点专业。该专业以培养具备常规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技术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目标,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人才培养体系与核心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以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数字化测图技术为核心基础课,结合GPS测量原理与应用、数字摄影测量、遥感原理等前沿技术课程,形成覆盖数据采集、处理与应用的完整知识链。实践环节注重通过工程测量实验室、GIS与遥感实验室等11个专业实验室强化技能训练,并依托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和校企合作基地开展项目化教学。这种"理论+实践+创新"的三维培养模式,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测绘行业的数字化、信息化转型需求。
二、教学资源与科研支撑
学院拥有2100平方米实习实训中心和总值20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包括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无人机测量平台等先进设施。科研方面,教师团队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国家级、省级项目,近五年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例如,在数字摄影测量课程中引入自主研发的图像处理算法,帮助学生掌握行业前沿技术。
三、就业竞争力与发展路径
毕业生可在三大领域实现多元发展:
- 政府与事业单位:国土管理、城市规划、水利建设等部门从事基础测绘与监管
- 工程技术领域:参与道路桥梁、矿产资源开发等项目的测量设计与实施
- 科研教育机构:约13.5%毕业生进入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深造校企合作方面,与中煤矿建集团等25家单位共建实践基地,实施"3+1"培养模式(3年校内学习+1年企业实训),近年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四、专业特色与行业适配性
该专业突出"新工科"建设理念,将传统测绘技术与3S技术(GPS、RS、GIS)深度融合。通过教育部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引入无人机航测、智慧城市建模等新型教学内容。在安徽省内率先开设测量程序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开发定制化测绘软件的能力,这种"技术+工程"双轮驱动的特色,使其毕业生在智慧城市、实景三维中国等国家战略工程中具备独特竞争优势。
通过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产教融合、深耕科研创新,宿州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已形成"基础扎实、技术前沿、应用性强"的办学格局,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测绘技术人才。其培养模式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工科专业建设具有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