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学院体育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形成了涵盖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大本科专业的完整体系,在校生规模达932人。依托高标准体育场馆、18个实训基地和7个专业实验室,该校通过“教体融合”策略构建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育人模式,在体育教学、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领域展现显著成效。以下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等维度解析其特色。
专业建设与培养路径
学院围绕体育教育(师范类)专业,设置4年制教育学学士培养框架,核心目标聚焦于中小学体育教学与管理能力的塑造。其培养路径包含三个关键环节:
- 基础能力培养:通过运动解剖学实验室、体育保健学实验室等设施,系统传授体育学科基础知识;
- 实践技能强化:依托30个室外球场、健身中心等场地开展专项训练,覆盖田径、球类、武术等传统项目与跆拳道、荷球等新兴领域;
- 职业资格衔接:推行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证书免试认定政策,毕业生可直接获取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资格。
课程体系创新
课程设置贯彻“身心统一、德技相长”理念,形成分层递进结构:
- 基础阶段:本科一年级开设普通体育课,涵盖身体素质训练、太极拳、球类运动及10%的理论教学,旨在全面提升体质;
- 专项深化:二年级实施篮球、健美操、游泳等11类专项选修课,结合国际马拉松赛事执裁等实践机会强化技能应用;
- 拓展延伸:面向高年级开放体育保健课与公共选修课,融入马术、滑雪等特色项目,满足多元化职业需求。
师资与科研支撑
63人教职工团队中,教授10人、博士8人构成学术中坚,其中国家级裁判17人、奥运火炬手2人,具备双师双能型教师46人。科研领域累计承担50余项国家级与省级课题,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主导编写《河北省体育与健康教材》等教学纲要。教师团队深度参与亚洲大众体育论坛、国际运动生物力学大会等学术活动,推动教学理念与国际接轨。
实践育人成效
通过“荣耀赛场”品牌项目,学院构建了“赛事-实训-就业”联动机制:
- 赛事参与:学生在全国跳绳锦标赛、大学生荷球锦标赛等赛事中累计斩获9金7银14铜,2人入选国家荷球队并获亚洲亚军;
- 社会服务:组织石家庄国际马拉松等大型活动志愿服务超10万人次,建立57个校外实习基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0%;
- 升学突破:考研录取率逐年攀升,学生考入北京体育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形成“专业素质+学术能力”双提升通道。
这种“理论奠基-实践强化-产教协同”的培养模式,使石家庄学院成为河北省体育教育创新的标杆,为区域体育事业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